用 心 去 活
生 命 的 十 五 堂 必 修 課


作者: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大衛‧凱思樂

  • 原文作者:Elisabeth Kubler-Ross
  • 譯者:張美惠編者:林右仟
  •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26日
  • 定價:260元
  • 此 書是兩位作者密切合作下的結果。他們從自己幾十年的演講、研討會、與病人及病人家屬的討論,粹練出
    精彩的個案故事與生命體驗。
    生死學大師的對談與合聲,引 導讀者從那些臨終之人身上學到無價的生命功課。正如作者之一的大衛.凱思樂
    在書中所說:「臨終之人往往是偉大的生命教師,因為,只有到了生命的崖邊,我們 才看得最清楚。」

    ■ 書籍簡介:
    曾想過,這一生擁有幸福快樂,但真正算活過嗎? 有人活得精采,活得耀眼;卻也有人活得渾噩,活得隨便。

    誠 如她在書中序言說:『我們來這世上都有很多課題要學習,在臨終的人身上尤其看得更清楚。人在將死之時
    總能有很多體會,只是往往已來不及實踐。我想我沒有死是因為我還有最後的課題要學習。這些課題是人生的
    終極真理,是生命本身的奧秘。 我希望再寫一本書,不談死亡,談生命與活著。』

    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在幾經死神叩門後,如此的狀況下卻不輕言死去,更是轉化念頭,人生還有
    未學完的課題。 發覺應該再寫一本書,將人生真理、生命奧秘分享給群眾,與我們談生命;談 - 活著。
    和我們分享真誠、愛、兩性、時間、恐懼、耐心、屈服、快樂等生命課題。

    這是兩位大師合作下,粹煉出精采的個案故事與生命體驗。 由兩位生死學大師的對談合聲中,引導讀者從那些
    臨終者身上學習到無價的生命功課。

    如同另一作者大衛.凱斯樂在書中提到:
    『臨終之人往往是偉大的生命教師,只有到了生命崖邊,我們才看得最清楚。』

    透過書中15章節,作者完整表露我們生命中恐懼、希望與人際關係的真實面,更重要的是呈現生命存在的偉大,仔細聆聽兩位大師的精采生命課題。


    ■ 目錄:

    一、真誠的功課:發現真實的自我,看見別人的真誠。

    1. 史蒂芬妮發生車禍的故事:尋找人生的意義。
    2. 「愛」是唯一能擁有而不失去的東西。
    3. 我們一輩子都在尋找的答案:我是誰?
    4. 發現真實的自我: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做了什麼,而在於你是什麼。
    5. 如何面對全新的自我?
    6. 拋開所有身份認同的幻象,我們才能發覺真正的自我與自我的光輝。
    7. 認真看待你的行為出發點。
    8. 撥開層層表面之後你看到什麼?那就是真正的你。
    9. 真誠的人總是比親切但虛偽的人可愛很多。
    10. 真正的完美。

    二、愛的功課:愛是快樂的泉源,也是活在每個人心中的力量。

    1. 愛是生命中唯一真實而持久的經驗。
    2. 無條件的愛(拋開成見、我執)。
    3. 要打開心房,首先你要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4. 人生比你所想的短暫得多,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5. 讓環繞著你的愛進入心中。
    6. 試著去愛別人,也讓別人來愛你,這就是學習愛自己的方式。
    7. 愛就是在身旁支持對方。
    8. 陌生人也可以是強大的安慰力量。
    9. 努力給別人一點力量,我想這就是愛。
    10. 能付出關懷就是偉大愛的表現。

    三、關係的功課:用心看待和人相處的每一刻。

    1. 用心看待和人相處的每一刻。
    2. 生命的圓滿與完整只能來自你的內在。
    3. 夫妻日常的相處是要用心經營的。
    4. 愛他們本然的樣子。
    5. 問題其實都在你的內心。
    6. 愛不是操控,也不是恨。
    7. 不要一再期望枯井能生水。
    8. 附帶期望的坦白就是一種操控。
    9. 每一場關係都是圓滿的。

    四、失去的功課:人生無法重來,沒有失去也就沒有成長。

    1. 人生若是一所學校,失去就是最重要的一課。
    2. 嘗過痛苦的人終將變得更堅強更成熟。
    3. 失去所愛的痛苦終究是人生最難承受的。
    4. 死別不是最慘的,生離才讓人難以忍受。
    5. 失去將使人與人結合起來,讓人更能懂得彼此關懷。
    6. 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暫借的。
    7. 只要生命持續流動而未停滯,時間就會治療一切。
    8. 失去是成長的標記,證明你有能力浴火重生。
    9. 走出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經歷痛苦。
    10. 生命不只有失去。

    五、力量的功課:放棄控制,你會發現擁有更大的力量。

    1. 每個人內在都擁有驚人的力量。
    2. 貧富在於人的心裡狀態。
    3. 放棄控制,你會發現擁有更大的力量。
    4. 生命是用來實現自我的。
    5. 寬闊的氣度。
    6. 簡單才是快樂的泉源。
    7. 懂得感恩的人自然充滿力量。
    8. 知足是氣度與力量的表現。
    9. 力量來自於瞭解自己。

    六、愧疚的功課:選擇愛或愧疚全在一念之間。

    1. 愧疚感的形成來自於過去某個時點認定自己做錯了事。
    2. 選擇愛或愧疚全在一念間。
    3. 「寬恕」自己和別人是治療愧疚的良藥。

    七、時間的功課:時間的價值與體驗完全在於人的觀點。

    1. 時間的價值與體驗完全在於人的觀點。
    2. 不確定感是最難熬的。
    3. 拋開既定的觀點會讓你的心胸變寬闊。
    4. 專注現在活在當下,充分體驗這一刻生命。
    5. 我們可以在時間之外繼續存在。
    6. 唯有拋開期待,才能活在眼前神聖的時空裡。

    八、恐懼的功課:走出恐懼,你會看到新的生命。

    1. 拋開批判的心,不再恐懼別人的眼光,不再退縮,你會活的更自在。
    2. 恐懼無法阻止死亡,卻會阻礙生命。
    3. 勤於灌溉心靈的愛,你就能開始洗去恐懼。
    4. 勇敢地一層一層撥開恐懼。
    5. 人的心靈深處只有兩種情緒:愛與恐懼。
    6. 恐懼與過去或未來有關,只有愛存在這一刻。
    7. 學習用愛與仁慈的力量克服恐懼。
    8. 走出恐懼,你會看到新生命。

    九、憤怒的功課:拋開憤怒,就愈能寬恕別人。

    1. 自然表達憤怒是正常的—容許自己憤怒一分鐘,然後便應繼續向前走。
    2. 憤怒表示傷痛沒有被處理。
    3. 以無比的勇氣對抗內心的憤怒。
    4. 替憤怒找出口,你會得到平靜的心靈。
    5. 學習更坦誠地表達憤怒。

    十、遊戲的功課:玩樂是每個人生命力量的泉源。

    1. 玩樂就是純粹為了好玩而做好玩的事,而不去壓抑想玩的念頭。
    2. 我們常落入重工作輕玩樂的思考陷阱。
    3. 玩笑比恐懼有趣,比逃避真實。
    4. 生活得隨興一點,做點愉快的傻事。
    5. 學習認識玩樂的價值。
    6. 盡情地做你自己,用你的方式享受生命。

    十一、耐心的功課:疾病讓人深刻體會什麼是耐心與諒解。

    1. 沈靜的耐心帶來內心深處的平靜與心靈的治療。
    2. 萬事萬物順其自然。
    3. 放手讓生命自然開展。

    十二、屈服的功課:屈服蘊藏著安慰與力量。

    1. 屈服蘊藏著安慰與力量。
    2. 以中性的角度看待世事,不用二分法分是非或對錯。
    3. 放棄是逃避,面對才是屈服。
    4. 順其自然才能讓你重拾力量與平靜。
    5. 屈服於現實人生,坦然面對新生活。

    十三、寬恕的功課:唯有寬恕才能享有圓滿的人生。

    1. 寬恕是對產生的傷害釋懷。
    2. 學習寬恕的方法。
    3. 我們最需要寬恕的常常是自己。
    4. 寬恕就是再次打開你的心門。

    十四、快樂的功課:追求快樂是人生的基本目標。

    1. 我開始正視生命,決心活就好好地活,死就好好地死。
    2. 快樂是一種經驗。
    3. 人生很漫長,時間很短暫。
    4. 快樂需要學習,你需要學習拋開與遺忘。
    5. 檢視自己的情緒模式。
    6. 你的每一個抉擇應該讓你覺得此生無悔。

    十五、最後一課:用心去品嚐觸摸生命。

    1. 記住自己的好。
    2. 因失去而學會珍惜,因愛而瞭解自己。


    ■ 精華語錄:

    推薦序一
    ★ 深深體會到人生的有限性: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生命的量,而是生命的值,
    換句話說,生命的深度比生命的長度來得重要。

    推薦序二
    ★ 在生命的懸崖邊緣,我們才能把人生看得清楚,在失落的時候,生命與愛才顯現出它的光滑盈滿。

    作者序
    ★ 人生的課題就在提升渺小的我,去除負面的我,找到彼此美好的部分。
    ★ 學習人生課題必須拋開未完成的事,不是死亡,而是生命,就是捫心自問我真正用心活過嗎?
    ★ 將學到的一些課題傳承給下一代,讓已逝者最寶貴的智慧繼續活下去。
    ★ 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我們會學到很多事情,但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是誰,最重要的又是什麼。
    ★ 我們從人生的高低起伏中學習到什麼是愛與情感,找到勇氣擺脫憤怒、眼淚與恐懼。




    第一課 真誠的功課

發現真實的自我 看見別人的真誠

史蒂芬妮發生車禍的故事:尋找人生的意義。

◇ 就像所有走過生死關頭的人一樣,史蒂芬妮學習到一個寶貴教訓-不是關於死亡,而是生命與生活的啟示。
◇ 每個人尋找人生意義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是透過閱讀、默想或創造,有些人則是直接面對痛苦或死亡時
才找到答案。
◇ 我們為什麼要等到生命的盡頭,何不從現在開始學習人生的課程?
◇ 你對周遭的世界有更透徹的瞭解,能更自在地和自己相處,能看清楚生命的本質:樂在享受人生的不完美。
◇ 我們將討論生命與生活,看看站在生死邊緣的人如何看待生命。

「愛」是唯一能擁有而不失去的東西。

◇ 遭遇不幸的人往往發現愛是唯一重要的,愛是唯一能擁有而不失去的東西。
而回頭在已經擁有的東西裡發掘豐富的意義,更徹底地發揮既有的潛能,他們不再為明天而活,
因為他們已學會傾聽自己的心。
◇ 我們現在不快樂並不是因為我們的人生太複雜,而是因為我們錯失了背後簡單的道理。
所以我們要在這些課題中尋找簡單的定義,例如我們不知道為何總是無法在愛裡頭找到幸福,
其實是因為父母與社會教導我們的病不是愛,而是恐懼、不安與期望層層遮掩愛,
於是縱使我們有了伴侶,在這世上總還是感到孤單、無助徬徨。
◇ 勇敢面對可能發生最糟糕的情況,你就能成長,因為它能激發最美善的一面,當我們瞭解這些課題
的真正意義,也就找到了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而是真實而深刻的人生。

我們一輩子都在尋找的答案:我是誰?
◇ 我就像已完成的石雕一樣無法改變?
◇ 我們必須卸下非我的一切,看到自己的本質。
◇ 人生的主要課題:發覺真實的自己,看見別人的真誠。
◇ 偉大的人並不比別人多擁有什麼,只是去除了更多的雜質,顯露出最好的一面。
◇ 我們的天賦特質常隱藏在層層面具與角色之後,而阻礙真我。
◇ 做舅舅時他能發自內心地自在與孩子互動,當了父親後則覺得該扮演一定的角色,
而這個角色卻與真正的他有所衝突。

發現真實的自我: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做了什麼,而在於你是什麼。
◇ 多數人一生總會扮演好幾種角色,我們學會轉換不同的角色,卻往往看不透角色後面的自我。
◇ 我們要做的是釐清什麼角色適合自己,什麼角色不適合自己。
這個過程有點像是剝洋蔥,同樣免不了要賠上幾滴眼淚。
◇ 要認清自己的負面特質並加以去除是很痛苦的。
◇ 每個人都有他的黑暗面-否定這一點是最危險不過的。
承認自己有為惡的能力是絕對必要的,承認之後才能努力將它釋放出來。
卸下虛偽的面具,找到真正忠於自己的中庸之道,我們的和善全然出於同理心,
不再為了達到目的而表現出和善。
◇ 有些心理防衛機制是早年為了生存而養成的,長大後則可能必須斷然拋開才不致遭到反噬。
◇ 不同的角色可能都會帶給我們助益,但隨著心智成熟我們會發現我們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甚至超過我們的負荷。 到了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這樣的角色根本不是我,於是我們決定
撒手不管,我還是一樣和善親切,但不再覺得有義務讓每個人都快樂。
◇ 人際關係本來就不盡是和諧的,失和與失望總是難免,要解決所有的問題根本不可能。

如何面對全新的自我?
◇ 你可能會發現角色扮演是很辛苦的:「我真高興不再覺得必須為別人的快樂負責。」
◇ 你可能會發現你以前總是在欺騙別人:「我的隨和不過是為了讓別人更喜歡我。」
◇ 你可能會發現真正的你有其可愛之處。
◇ 你可能會發現你的行為其實是出自恐懼: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上不了天堂,害怕人緣不好。
◇ 你可能發現你只是利用角色扮演來贏得戰利品:
「我一心希望成為人人喜愛誇讚的人,到頭來才發現自己和所有人一樣平凡。」
◇ 你可能發現別人就算發生問題也不會怎樣,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自我。
◇ 你可能發現你在弱化別人以凸顯自己的堅強。
◇ 你可能發現你一心注意別人的傷痛,只是不願面對自己的問題。

拋開所有身份認同的幻象,我們才能發覺真正的自我與自我的光輝。
◇ 我們之中多數人都沒有真正犯過罪,但性格中總有一些黑暗面必須學習面對。
◇ 修養的第一步必須先承認問題的存在,你必須坦然面對你所有的感覺,才能找到完整的自我。
◇ 人們常習慣在別人身上尋找自己的意義。
當別人心情不好時,你也陷入低潮。如果別人覺得你不對,你便開始自我防衛。
其實人我的攻防根本無礙你的本質,本然的你就是完整而有價值地。
◇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在於你是什麼。

認真看待你的行為出發點。
◇ 要發現自我,忠於自我,你必須認真看待你的生活經驗。
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須是因為能從中得到快樂與心靈的平靜。
如果你的行為出發點是讓別人看得起你,你就沒有看清楚自己的價值。
然而多數人的生活態度都是以應不應該為前提,而鮮少考慮自發的意願。
◇ 如果你說你會偷竊,可能是因為你害怕自己擁有的不夠多。
◇ 如果你說你會說謊,可能是因為你自覺無法安心說出實話。
◇ 如果你說你會愛一個現在不愛的人,可能是因為你恐懼愛情。

撥開層層表面之後你看到什麼?那就是真正的你。
◇ 想想看,如果周圍沒有你的父母、社會、老闆、老師,你會怎麼生活? 你會如何定義自己?
撥開層層表面之後你看到什麼?那就是真正的你。
◇ 真正的你將展現出最純真的愛,最完美的人性,你必須治療自己,牢記自己的本質,這將是黑暗中
指引你的一展明燈。
努力找尋自己,你自然會去做你該做的事,去學習你該學習的課程,當內在與外在的你合而為一時,
你便不再需要躲藏、恐懼、或保護自己,你會發現真正的你能超越外在環境的限制。

真誠的人總是比親切但虛偽的人可愛很多。
◇ 每個人內在都有超乎自己想像的善的潛質,能夠不求回報地施予,不加批判地傾聽,無條件地愛。
這個潛能也是我們的生命目標,每一天每一課你都可以透過大大小小的事更貼近這個目標。
◇ 你以為你只會受到善的力量牽引,其實最大的牽引力量是真誠。
你會發現真誠的人總是比親切但虛偽的人可愛很多。

真正的完美。
◇ 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與黑暗面,認清別人的真面目會讓你感到安心,瞭解自己的本質也是同樣重要的。
◇ 人就像一塊餅:切一塊給父母,一塊給事業,有些人到了末了卻沒有留一塊給自己,
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餅。
你不必等到離開時才能知道自己是誰。


第二課 愛的功課
愛是快樂的泉源 也是活在每個人心中的力量


愛是生命中唯一真實而持久的經驗。
◇ 愛是恐懼的相反,是情感的精髓,創造力的核心,力量的來源,人類本質的一部分。
愛是快樂的泉源,世人與人的凝聚力,也是活在每個人心中的力量。
◇ 愛是人一生唯一不會失去的天賦,是我們唯一能真正給予的東西,在虛幻的世界裡,愛是真理。
◇ 愛雖然如此偉大,卻又讓人捉摸不定。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
我們害怕永遠找不到,害怕找到後會失去或不加珍惜,害怕愛不會持久。

無條件的愛(拋開成見、我執)。
◇ 我這才恍然大悟,我願意在他死後無條件愛他,卻不願在他活著時愛他。
◇ 能夠拋開那些期望,不再嘗試改變他。奇妙的是我不再嘗試改變他以後,反而發現他本來就是很可愛的。
◇ 只要能夠拋開預設的條件(成見)。每個人都能在愛裡頭找到平靜與快樂。
然而我們常常對最愛的人設下最嚴苛的條件。
◇ 條件是綁在情感上的石頭,拋開條件你會在想像不到的地方發現愛。
◇ 人們之所以無法付出無條件的愛,最大的阻礙是害怕得不到回報,殊不知最大的回報就在付出的過程。
◇ 如果你去衡量別人回報給你的愛,你將永遠覺得不夠,覺得別人虧欠你。
因為衡量的行為本身就不是出自愛。
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並不是因為你沒有得到愛,而是因為你在拒絕愛。
◇ 當你與所愛的人發生爭執,你自以為因為對方做了什麼或沒有做什麼而生氣,其實真正的原因是
你關閉了心門,拒絕付出愛。
如果你依舊能付出愛,你會看到很大的改變,整個宇宙的力量都會釋放出來,你會看到他們的心被你融化。

要打開心房,首先你要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 我們要用更寬闊的視野來看待愛,而不是斤斤計較細節。
斤斤計較於施與受是否等重,只會影響愛的表達,然而要改變這種習以為常的心態確實很難。
◇ 要打開心房,首先你要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當你關閉心門,覺得忍無可忍時,通常是因為你不瞭解對方的想法。

人生比你所想的短暫得多,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 每個人都懷有愛、生命與冒險的夢想,卻可悲的用各種理由告訴自己不要去追求。
這些理由看似保護我們不受傷害,同時卻也是一個禁錮,將生命排斥在遠方。
人生比你所想的短暫得多,如果你想要實現某件事或想要愛誰,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讓環繞著你的愛進入心中。
◇ 一個被很多人愛的人一定會愛自己,其實不然。
◇ 一個人如何學會愛自己?我們總是被教導愛自己是不好的,因為人們弄不清楚自愛與自私的區別。
於是我們最後形成一個觀念,認為愛就是遇見那個奇妙的另一半,或是真心待我們的人。 其實這不等於愛。
◇ 我們費盡心力爭取別人的愛,卻不知這樣的愛是有條件的,也就不是真愛。
如果愛必須建立在別人認同上,你怎麼可能有愛的能力?
我想第一部可以先從靈魂的滋養做起,先培養對自己的同情心,讓自己喘口氣。
一個愛自己的人會經常做那些會讓自己微笑的事,讓你的靈魂輕快地歌唱。
多數人都是待人較寬而律己太嚴,試著對 己對人一視同仁。

試著去愛別人,也讓別人來愛你,這就是學習愛自己的方式。
◇ 真誠地和別人談過話,我的每個微笑、付出的每一份愛都是真誠的。
我過得很快樂,也感受到別人的關懷,令我驚訝的是我變得非常喜歡自己。
◇ 愛自己就是要接受一直在你周遭的愛,而首先你必須卸下所有的心理障礙。
也許你看不到,其實你在自己周圍砌起厚厚的強,阻礙了你和所有人的互動。

愛就是在身旁支持對方。
◇ 你不可能解決伴侶所有的問題,但你可以在一旁支持他,拉長時間來看這不就是最強烈愛的表示?

陌生人也可以是強大的安慰力量。

我在演講時常喜歡以一對母女的故事做結,說明陌生人也可以是強大的安慰力量。
這對母女住在西雅圖郊外,有天年輕的媽媽上班時將六歲的女兒邦妮託給鄰居。

下午邦妮在鄰家門前草坪玩耍,街角突然出現一輛車失控衝過來,飛過草坪將小女孩撞到街上。
警察很快就趕過來,第一個警察衝過去看邦妮,一看就知道他傷得很 重。但他也無法做什麼,
只好將它抱起來,他就這樣一直將他抱在懷裡。

救護車到達時邦妮已經沒有呼吸,醫護人員立刻為他裝上人工呼吸器,緊急送往醫院,
急診室的人員搶救一個多想時,終告不治。其中一個護士焦急地聯絡邦妮的母親,要告訴他
早上他才吻別的小女孩已經不在人世。

護士說到這可怕的消息時盡可能地婉轉,而且堅持親自開車去接他來醫院。
邦妮的母親走進醫院前還很堅強,但當他看到小女孩冰冷地躺在床上時,整個人都崩潰了。
醫生在一旁解釋邦妮的傷勢以及拯 救的過程,但對他毫無幫助。
護士也過來解是他們已盡一切可能挽救,但依舊安慰不了他,他是那麼悲痛欲絕。

醫護人員開始考慮是否應讓他住院。然後他站起來, 走過急診室要去打電話通知家人。
先前那個警察看到了趕忙走過來,他已經在醫院待了四小時了。他是第一個到達現場的人,
也是從頭到尾一直抱著邦妮。

他走過去 向他說明事發經過,最後加上一句:「我只想讓你知道,他並不孤單。」

聽到女兒臨時前被一個人溫柔地抱著,他非常感激,也終於感到一絲安慰,畢竟女兒在最後 一刻
能感受到愛,雖然來自一個陌生人。

努力給別人一點力量,我想這就是愛。
◇ 不論活著或臨終,陪伴在身旁就是愛的最高表現。
◇ 生命最重要的秘訣:愛就是陪伴在一個人身旁,付出關懷。

能付出關懷就是偉大愛的表現。
◇ 有了愛,生命才有深刻意義,因為愛是人類本質的一部分。
◇ 愛讓你周遭的一切變得豐富,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去體會。


第三課 關係的功課
用心看待和人相處的每一時刻


用心看待和人相處的每一刻。
◇ 每一段感情都會有「最後」。我希望將來回顧每一個最後時,能告訴自己我已用心做到最好。
◇ 人際關係是學習人生功課最大的機會,從中發現自己的本質,內心的恐懼,力量的來源和真愛的意義。
當然,人與人相處也可能充滿挫折、困難甚至痛苦,但我們仍在其中學習成長、愛人與被愛。
◇ 凡是相遇都會產生感動,不管親密或疏離,這些人際關係的共同工約束就是你。
你對一種關係的態度-正面或負面。樂觀或怨懟-會滲透到所有關係,在與別人的互動中殆盡一點點的愛
或經營著愛,完全取決於你。

生命的圓滿與完整只能來自你的內在。
◇ 有些人可能永遠找不到那個特別的人,但並不表示生命終究不會有特別的愛。
你可能不自決擁有很多愛,因為我們習於將感情分類,認定只有男女之情才是真正的愛。
你身邊有的是朋友親人,其實都是可貴的感情。
◇ 沒有一種關係是不重要或是偶然的。人與人的每一次接觸 — 不論是和配偶或是陌生的接線生,
不論久暫或深淺,不論是正面、平淡或痛苦,都是有意義的。

夫妻日常的相處是要用心經營的。
◇ 人們對愛情有太多的期待,期待治療、快樂、情感、安全、友誼、滿足、伴侶,
甚至希望愛情能「解決」問題,幫助自己走出沮喪,帶來無上的圓滿完整與快樂,這是童話式的想法。
讓自己快樂成長,解決事業與家庭問題,面對所有人生的問題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 生命的圓滿與完整只能來自你的內在,找到另一半並不能解決兩性相處的問題,愛情不能讓你的工作更順利,
獲得加薪,成績突飛猛進,或讓鄰居或政府變得更好。
◇ 很多人在愛情中追尋人生的圓滿,基本上是認為自己不夠完整,無法自己產生愛,自己無法在個人、工作、
人際關係上找到快樂。
真正的答案在停止追尋,開始努力營造自身的完整。停止尋找一個人來愛,而應該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值得
別人來愛。
◇ 如果你自己的船浮不起來,沒有人會願意陪你橫渡重洋。

愛他們本然的樣子。
◇ 每一個人都是朝著治療的方向走,只是旅程不一定都是平順的直線。
愛會將治療所需的藥品一一帶到你面前,只是你未必能辨識出來。
◇ 每一場關係都能讓你學到寶貴的人生課題。
就像鑽石需要切磋,我們每個人都在他人的互動中慢慢磨去稜角。
◇ 快樂並不是建立在關係「變好」上,事實上你根本無法也不應該去改變別人,
你有沒有想過別人可能永遠無法改變呢? 或者別人根本不需要改變?
你不是一直希望作你自己,為什麼別人不能做他自己?

問題其實都在你的內心。
◇ 沒有一種關係是失敗的,對方不如你的預期也不表示他有問題。
每一種關係都是相互的,你自身的性格會映照在對方身上。
所謂同類相聚,受你吸引的人必然擁有和你相似的某些特質。
◇ 鏡子理論。
「如果我們的婚姻變得乏味,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乏味,或更糟糕的是我這個人很乏味。」
問題其實都在你的內心,因此是可以探討和改善的。
切記,解決的方法決不是把問題推給對方請他改變,問題永遠在你身上。
命運是自己創造的,你應該從問題裡學習成長,在拋開伴侶以前先探討問題究竟在對方身上?
兩人關係或你自己?
◇ 經營婚姻永遠應該在自己身上著力。
一個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只要你自己用心經營,情況通常就會自然改善。
所謂改善可能表示兩人的關係漸入佳境,也可能表示你終於認清兩人的關係是行不通的,而決定快刀斬亂麻。

愛不是操控,也不是恨。
◇ 我們應該檢討自己的感情生活,然後自問:
「我付出和收回的愛是否根據成長過程中別人為我所下的定義? 這是我希望付出和得到的愛嗎?
這是我真正想要的感情嗎?」
如果你覺得感情太過於複雜,那麼你應該省思原因何在?
◇ 如果你認為愛就是糾纏不清,可能是因為你小時候看到的就是糾纏不清的關係。
◇ 如果你認為愛情就是虐待,可能你看到的就是虐待的關係。
如果你認為愛是快樂的分享,可能你看到的是快樂的分享關係。
如果你認為愛是關懷別人,你看到的可能是互相關懷的關係。

不要一再期望枯井能生水。
◇ 人們之所以留在痛苦的關係裡通常有兩個理由
第一, 希望對方會改變,
第二, 我們一向被教導所有的情感都能有好的結局。

附帶期望的坦白就是一種操控。
◇ 有時候我們很難專注看一個人的現在,而不去想過去或未來。
想想看,你是否常為對方很久以前做過的事耿耿於懷?
是否曾因不快的記憶而影響你對它的觀感,即使 對方已經道歉過而且已經改變了,
你還放不開你的堅持,你要對方受到懲罰或讓他看到你的傷口。
你緊抓住那些痛苦,不斷累積怨恨,找尋對方錯待你的證據。
然而只要你抓住過去的傷口不放,你就不再有愛對方的心。
你應該學習在受傷時對你傷害的人表達不悅,然後繼續向前走。
◇ 如果你能拋開對未來的幻想和對事物的執著,拋開心機與計算,愛自然會生長出自己的生命。
愛會順著它想去的地方,而不是按照你的指引。 其實人一向不太能指揮愛的生滅。
放開手,愛會引領你走到你從未想像的美好境界。

每一場關係都是圓滿的。
◇ 人們認為無法持久的關係就是失敗的,就好像死亡或罹患癌症總被認為是一種失敗。
事實上,就算只有維持一段時間,也可以治療你的心靈。
每一場關係都有他存在的意義,當意義消失時這段關係就已經圓滿了。
◇ 關係沒有所謂對錯,一切都有它的道理。
從最初的相遇到最後的分別,你可以從每一場關係看到自己靈魂的豐富,學習治療自己。
放開偏見與執著,你就不再苦惱你要愛誰,要愛多久,你會超越這些限制,找到一種奇妙的愛,
上蒼特別為你創造的愛。


第四課 失去的功課
人生無法重來 沒有失去也就沒有成長


人生若是一所學校,失去就是最重要的一課。
◇ 我們終將失去一切,但真正重要的東西卻永不會失去。
反而應為短暫的人生中能擁有如許美好的事物而心懷感謝。
◇ 失去的經驗就像在心中鑿一個洞,但你也能從這個洞流出愛,也能留住別人的愛。
◇ 人生在世就是不斷的失去。我們擁有的一切都只是暫借,我們何嘗真正擁有什麼?
想要「留住」什麼或努力避免失去都無法帶給你安全感。
◇ 臨終的人知道他將失去什麼,也因此分外知道珍惜,是活著的人習於自欺欺人。

嘗過痛苦的人終將變得更堅強更成熟。
◇ 多數人一生中總是不斷地對抗失去,卻不了解生命即是失去,失去即是生命。
人生無法重來,沒有失去也就沒有成長。
當我們一一向每一樣東西告別時,會發現內在有些東西是不會失去的。
◇ 假設某人的孩子出生即失明,面對失去這沈重的打擊可能會有如下五種階段的反應:
  否定 → 醫生說他的眼睛不會跟著東西移動,但也許長大一點就好了。
  憤怒 → 這些醫生是做什麼的,為什麼沒有早點告訴我們!上帝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們!
  討債還債 → 等他大一點有學習能力,也會照顧自己,我一定能面對這個問題。
 沮喪 → 太悲慘了,他的未來會大受限制。
  接受 → 反正問題來了就盡力解決,她還是可以享有充滿愛的美麗人生。
◇ 或許唯一能確定的是時間可以治療一切。
然而治療過程未必都是直線進行的,而是比較像坐雲霄飛車,你才覺得將爬到幸福的頂端,
突然跌落絕望的深淵;你以為自己一直在退步,卻發現其實是迂迴前進,而下一刻似乎又回到原點。
這就是治療過程,你終將治癒,你終將找到幸福。
也許失去的再也找不回來,但你會復原的,在 人生的某一個十點你會恍然大悟,你曾深深痛惜失去的人
或物其實不曾真正為你所有,但你將以另一種形式永遠保有他們。

失去所愛的痛苦終究是人生最難承受的。
◇ 失去不只是讓心變得更柔軟,有時候讓人變得悲傷、孤單、空虛。
◇ 愛過後失去總比未曾愛過好。回顧你的一生和失去的一切,你或許很難一下子看到自己的成長。
但你必然會有所成長,嘗過痛苦的人終將變得更堅強更成熟
◇ 人到中年可能頭髮漸稀,但也瞭解了頭皮下的東西更重要。
◇ 退休後可能收入減少了,卻得到更多自由。
◇ 老年時可能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卻發現過去付出的愛有了回饋。
失去身外之物或許讓人不捨,但你會變得更自由,也會發現人生在世無所罣礙才能瀟灑自在。
◇ 有時候一段情感的結束會讓人認清自己,看清自己的本質,而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
你可能在失去以後才領悟到失去的東西是如此可貴。

死別不是最慘的,生離才讓人難以忍受。
◇ 喪親是最讓人心痛的,有趣的是經歷過離婚或離別的人來說,
他們終於明白死別不是最慘的,生離才讓人難以忍受。
對於死去的人我們總能找到新的方法分享他的生命,讓他永遠活在我們心底;
但知道一個人還活著卻不能與他共享生命,恐怕比永遠的死別更痛苦,也更難解脫。
◇ 傾聽臨終的人談話,你對失去會有不同的體會,尤其那些曾被判定死亡的人常會說出共同的經驗。
第一, 他們不再懼怕死亡。
第二, 他們知道死亡不過是脫去肉體的 軀殼,就像脫去一件不在需要的外衣。
第三, 他們死時會有深刻的圓滿的感覺,覺得和萬事萬物合而為一,完全不覺得失去什麼。
他們完全不感到孤單,而是覺得有 人與他們同在。

失去將使人與人結合起來,讓人更能懂得彼此關懷。
◇ 我會以過去不曾想過的方法扶持朋友,也能完全體會他們的感受。
◇ 這就是失去的正面意義,失去將使人與人結合起來,彼此產生更深的瞭解;
讓人更能懂得彼此關懷,這就是生命經驗所辦不到的。
◇ 和失去同樣痛苦的事患得患失的心理折磨。人生有時候不免要忍受這虛懸的痛苦。

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暫借的。
◇ 多數東西對我們的意義不在於東西本身,而是它代表的意義,而這些意義是永遠拿不走的。
◇ 一個人生命的失落或可能失落總會影響到很多人。失去可能讓人愈離愈遠,也可能因此緊緊相連。

只要生命持續流動而未停滯,時間就會治療一切。
◇ 每個人有他經歷失去的時序與方法,造物主慈悲地給我們否定的寬限,時間到了感覺就會浮現。
◇ 不管多麼複雜糾結的失落感,我們總會用自己的方法慢慢復原的。
◇ 因為悲傷是極度個人的,只要生命持續流動而未停滯,時間就會治療一切。

失去是成長的標記,證明你有能力浴火重生。
◇ 無論你怎麼努力都不能避免失去,更不可能創造一個沒有失去的世界。
◇ 人不可能活在一個沒有失去的世界,所有擔憂雖可能發生,但不一定會發生。

走出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經歷痛苦。
◇ 失去和跌倒很類似,不管失去人或物,失去平衡或別人的認可,所有失去都有一些共通點。
經過火焰的洗禮,你徹底改變了,變成晶瑩的寶石。
社會、家庭或個人都會經歷失去,一個家庭再失去的開始可能會陷入混亂,四分五裂,
但慢慢地終將重新組合起來。
◇ 治療失去需要經過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承認失去,
在臨終的病人發現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和親人的心,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失去的,
你曾感受到的愛和你曾付出的愛永遠都不會失去。

生命不只有失去。
◇ 對身現痛苦的人而言,生命似乎只有不斷的失去,然而循環不惜的生命隨處可見。
這些失去的生命在很多年以前開始於另一個相似的嬰兒室……


第五課 力量的功課
放棄控制你會發現擁有更大的力量


每個人內在都擁有驚人的力量。
◇ 一個人真正的力量並不是來自地位、存款數字或傲人的事業,而是內在真我的表現。
是個人力量、誠信與氣度的外顯,每個人內在都擁有驚人的力量,只是自己不自 覺罷了。
我們環顧周遭,看到別人比自己有力量,看到自然的力量,驚嘆一粒種籽能長成花朵,
太陽無日停歇地跨過天際。
我們甚至看到生命從自己身體孕育誕生, 同時卻以為自己和這些力量毫無關係。
上帝並未刻意將大自然造得強大,將人類造得軟弱。
力量源於認知自己的獨特性,瞭解自己擁有和任何生命一樣的天賦。
人的力量深藏在內,與生俱來。 人們往往忽略它的存在,但只要重新認識它就能發揮出來。

貧富在於人的心裡狀態。
◇ 貧窮意味著思想貧乏,而這比沒有錢更危險。
因為你的思考裡沒有價值,你忘了金錢來來去去,個人價值才是恆久的。
相反地,一個人若是時時記住自己的價值,也就會不斷提升自我價值,光是這一點就是無上財富。
◇ 努力去做你喜愛的事,你的人生價值會比擁有賓士車更高。
多少人在臨終時表示過憾恨,遺憾「從未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從沒有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半生淪為金錢的奴隸」。
但從來沒有聽過有人抱怨「沒有在辦公室多待一點時間」或「如果能多賺一千萬不知有多快樂」。

放棄控制,你會發現擁有更大的力量。
◇ 人們不但相信金錢可以產生力量,也認為控制權就是力量的表現。
但這不等於真正的力量,只是對他人擁有暫時的影響力。
人們害怕失去一切-身體、工作、金錢、美貌-都是外在力量的象徵。
◇ 當你想要控制外在環境或別人時,也就讓自己和別人沒有機會去體驗生命中自然發生的起伏。
你以為你是出於一片好意,然而你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別人為什麼要 遵照你的方法?
為什麼不能發揮他自己獨特的風格?放棄控制,你會發現你擁有更大的力量。
你以為可以控制別人或外在情勢,其實那只是一種假象。
試著放棄控 制,人生不會更混亂,反而會展現一種自然的秩序。
◇ 會發生的事情自會發生,無須刻意強求。沒有所謂的意外或巧合,這是因緣,這是真實的力量。

生命是用來實現自我的。
◇ 個人的力量是天賦的。但我們常不自覺地忽略了。
◇ 當我們在乎別人的看法時就是放棄自己的力量。
要重拾力量你必須記住這是你的人生,重要的是你自己怎麼看。
你沒有力量讓別人快樂,卻一定有能力讓自己快樂。
你無法控制別人的想法,事實上甚至你很難影響他們。
想想看十年前你曾經嘗試取悅的人現在在哪裡? 可能和你的人生已毫無關係了,
或者即使有關係,你以不在乎 他們的認同。
敞開心胸,收回你的力量,建立對自己的觀感。 上帝賜給你力量是讓你去做你想做的是,
而不是「應該」做的事-這是生命最大的浪費,生命是用來實現自我的。

寬闊的氣度。
◇ 釋放出幫助別人堅強起來的力量,必須你本身夠堅強才能幫助別人而不居功。
而這股力量又會成為你內在的支撐,當我們看到你的堅強,也就體認到自己內在的力量;
當我們看到你的愛心,我們不由自主便會以愛回應,從而發現自己內在充盈著愛。
寬闊的氣度讓這種善念向外擴充,在相信別人的同時,也找到相信自己的力 量。

簡單才是快樂的泉源。
◇ 我們只是凡人,終不免迷失方向。
我們會檢討自己的錯誤和缺點,然後開始感到不快樂,覺得應該要自我改變,
然後便開始陷入「貪求」的危險陷阱。
我們常告訴自己,只要賺更多的錢、爬到更高的職位、或贏得更多的尊敬,我們就會快樂。
貪求便永遠感到不足,我們的力量會一點一滴流失,總以為再多一點點才能快樂,
殊不知簡單才是快樂的泉源。

懂得感恩的人自然充滿力量。
◇ 因為體會生命的無常,所以常心懷感恩,也因為感恩,而讓我的生命充滿意義。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自然充滿力量,感恩就是力量的泉源。
懂得為眼前所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恩,才能產生富足之感。
◇感恩是一門難得的藝術,其中蘊藏著真正的力量、快樂與幸福。
我說的是為你所擁有的,為事物本然的狀態心懷感恩。
感謝世界有你,感謝你為世界帶來的一切,為你的獨一無二的心懷感恩。

知足是氣度與力量的表現。
◇ 如果你不懂得珍惜身邊的人與事,將來縱使擁有更多東西與權力又怎會珍惜?
你若不曾學會感恩,縱使你擁有第二個妻子,第二個一百萬,更大的房子,你還是不會滿足!
你會不斷渴求你所沒有的,永遠無法停止。
◇ 我們應該專注自己的道路,追求高於金錢物質的東西,追求心靈的富足。
在我們領悟時會發現什麼都已足夠,知足才能不再外求。
想想看,當我們覺得人生夠長、世界夠美時是多麼愉悅的感受。
但我們少有這樣的感受,總覺得一切都不夠好。
然而我們的想法是可以改變的,知足其實是氣度與力量的表現。
當你不需要追求更多, 不渴望控制一切,生命才能盡情開展。

力量來自於瞭解自己。
◇ 每個人內在都蘊藏著強大的力量,只是不知到如何去發揮。
真正的力量來自於瞭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一位貪求只會忘了自己是誰,當我們知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道理,我們的力量自然會發揮出來。


第六課 愧疚的功課
選擇愛或愧疚全在一念之間


愧疚感的形成來自於過去某個時點認定自己做錯了事。
◇ 愧疚感的基本心理是一種自我批判,認定自己做錯了事,而帶給自己痛苦。
當一個人違背了信仰,將憤怒轉向自己時便產生了愧疚感。
◇ 取悅別人的心態最易滋生愧疚感,當一個人想要追求獨立時也會產生愧疚感。
◇ 愧疚感是人性的一部分。有時愧疚感是一種指引和警訊,讓我們警覺自己偏離了信仰,或是逾越了界線。
自我省思調整行為,才能擺脫愧疚。

選擇愛或愧疚全在一念間。
◇ 如果你想讓自己好受一點,就必須放開愧疚,包括你自己的和你給別人的。
你若抱著那些念頭,就無法放開愧疚。
◇ 愧疚感會將人所在內心最黑暗的角落,和怯懦、羞恥、無法寬恕的心綁在一起,餵養自己最狹隘的一面。
而最重要的養料就是缺乏行動。
當一個人感到愧疚時,必然 心胸狹隘,思想不高尚,不久開始感到羞恥。
解決之道是立刻採取行動,分享你的感覺。真我不知愧疚為何物,真正的我是不受愧疚感束縛的。
◇ 羞恥和愧疚是孿生兄弟,舊有的愧疚滋生新的羞恥。
愧疚源自於自認做錯了事,羞恥則是對自己無法坦然。
愧疚只會觸及你的意識,久而久之則會變成你的羞恥感, 不斷觸痛你的心靈。
就像愧疚一樣,羞恥感常在你還不清楚認識自己時就已種下種籽,然後在你心裡茁壯。
你以為是你做錯了什麼、哪裡出了問題,你將傷痛、憤 怒、怨氣全都掩藏在心底,
只剩下對自己的不滿 - 這時你還不瞭解凡是人都會犯錯,需要改正的事錯誤而不是人。

「寬恕」自己和別人是治療愧疚的良藥。
◇ 平靜和愧疚是相反的情緒,當你感到愧疚時便不可能擁有心靈的平靜。
如果你心中充滿愛與平靜,你會排拒愧疚感,選擇愛或愧疚全在一念間。
◇ 愧疚來自於過去,心懷愧疚自然無法拋開過去。「寬恕」是治療的良藥,瞭解過去然後放手拋開。
◇ 所有愧疚都可以用寬恕來清洗淨化,只要你能寬恕自己和別人,你的愧疚感就會煙消雲散。
沒有人應該被愧疚禁錮,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寬恕。當你體會了這個道理,你的心靈才能真正享受自由。


第七課 時間的功課
時間的價值與體驗完全在於人的觀點


時間的價值與體驗完全在於人的觀點。
◇ 表面看起來生命的起點是生,終點是死,其實不然,生死只是持續狀態的其中兩點。
◇ 時間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對於觀察者而定。時間的價值與體驗完全在於人的觀點。
◇ 時間會改變一切,人的內外在都會改變。事實上生命不斷在變化,只是人們通常不太喜歡改變。
即使心裡有所準備,還是不免抗拒。但你無法阻止世界的改變,偏偏那改變的步伐不是太快就是太慢,
你很難和它同步。
◇人們之所以害怕改變是因為有些改變無法控制。

不確定感是最難熬的。
◇ 改變就是告別舊的熟悉的方式,迎接新的陌生的生活。
有時讓人難以適應的不是新舊問題,而是新舊之間的過渡時期,例如生命的一扇門關閉時,
總會有另一扇門打 開,但中間的走廊是最難熬的不確定時期。
如果你抗拒改變你一輩子都會處於抗拒的狀態。你必須努力學習擁抱改變,或者至少試著接受改變。

拋開既定的觀點會讓你的心胸變寬闊。
◇ 人到中年對人生和自己都有較透徹的認識,不會再浪費時間在無謂的俗慮上。
◇ 你希望活多久? 當世界以便得無法理解,當所有愛的人都已死去,活著是多麼空虛的事。

專注現在活在當下,充分體驗這一刻生命。
◇ 當我們仰望星空,看到的其實是過去的時間。
那不是今夜的天空,而是幾年前甚至幾百萬年前的,端視光線到達地球的時間而定。
有多少人是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父母?
當然,這是很困難的,多數人孩提時都已種下強烈的印象,認定父母是無所不能的巨人、
及一些揮之不去的惡劣印象。
◇ 我們常不知道別人今天的真實狀態,甚至不知道今天的自己,我們看到的是過去的自己或希望的自己。
◇ 其實每天都可以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只要你能活在當下。
看清楚生命的真正本質。如果你無法活在當下,便無法看清楚自己和別人,也不可能找到快樂。
◇ 瞭解過去與未來是怎樣剝奪了當下的體驗。
這一刻請試著放開過去,專注現在,充分體驗這一刻的生命。
下一次當你和配偶談話時,別再想著工作,專注你們的交談,然後再專注思考工作的問題,
這樣你和配偶的談話會更愉快,工作也會更順利。
試著一次專注一件事情。
◇ 人們習於倚賴未來,有些人活在未來的夢想,有些人懼怕明天的到來。
結果都會讓你錯過當下體驗與感受。

我們可以在時間之外繼續存在。
◇ 更深入思考的體會是,縱使時間不存在了,我們的生命還是會繼續。
人為的時間瓦解的愈厲害,我們愈覺得自己活在時間裡,將來也會在時間裡死去。
我開始有一種感覺,我們是永恆的,可以在時間之外繼續存在。 人的本質其實就是超越時間的。

唯有拋開期待,才能活在眼前神聖的時空裡。
◇ 病人得了不治之症時,病人的時間感會突然強烈起來,開始害怕時間不夠用。
◇ 常會感嘆生命不夠完整,其實完整的一生只要兩個要件:生與死。
◇ 事實上沒有一個生命是早夭的,當你走時,就是你該走的時候。
◇ 多數人似乎認為一個人必須擁有幸福美滿且長命百歲才足夠,否則就有遺憾,
這是用人為的標準衡量一切。
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充分體驗這一刻,而這也是最艱難的挑戰,
你必須知道這一刻可以決定你是否快樂、是否得到愛,必須不把希望寄託在未來而忽略了當下。
唯有拋開期待,才能活在眼前神聖的時空裡。


第八課 恐懼的功課
走出恐懼你會看到新的生命


拋開批判的心,不再恐懼別人的眼光,不再退縮,你會活的更自在。
◇ 恐懼是健康的象徵,是自保的能力表現,沒有恐懼我們恐難以存活太久。
◇ 沒有危險的地方也很容易產生恐懼,這是虛構的恐懼。
虛構的恐懼也有一個用處:可以選擇愛而非恐懼,選擇事實而非幻想,選擇現在而非過去。
◇ 如果你能走出恐懼,掌握抉擇的機會,你就能實現你所夢想的生活。
當你拋開批判的心,不再恐懼別人的眼光,不再退縮,你會活得更自在。

恐懼無法阻止死亡,卻會阻礙生命。
◇ 人生的變化通常不會以恐懼憂慮作為前奏,恐懼無法阻止死亡,卻會阻礙生命。
人們總是浪費太多生命在對抗恐懼,只是自己不肯承認或甚至沒有察覺。
恐懼的陰影會阻礙一切:愛、真感情、快樂、生命的本質。
◇ 多數人的生活態度卻是假定負面的事情比較可能發生的。

勤於灌溉心靈的愛,你就能開始洗去恐懼。
◇ 用愛戰勝了恐懼,仁慈永遠可以戰勝恐懼。
這也是打敗恐懼的方式,在愛的面前他毫無招架之力,恐懼的力量建立在虛無的基石,
你只要跨上去就能打敗它。

勇敢地一層一層撥開恐懼。
◇ 恐懼感之所以難對付是因為他往往是層層重疊的,你必須一層一層撥開,最後才能找到最根本的
恐懼 - 通常那就是對死亡的恐懼。
◇ 揭開表層的恐懼,發現恐懼是怕自己表現得不夠好。背後的恐懼是怕被拒絕,然後怕沒有人愛。
◇ 絕大多數的恐懼最後可歸結為對死亡的恐懼,而這也可能是造成人們不快樂的最主要原因。
◇ 多數恐懼都是源於對死亡的恐懼,學習輕鬆面對死亡也就能自在面對一切。
◇ 臨終的人在這方面的體會最深刻,他們被迫面對人生最大的恐懼,卻也因此看到人生的無限可能,
進而使恐懼再也無立足之地。

人的心靈深處只有兩種情緒:愛與恐懼。
◇ 要克服恐懼首先要跨入另一個情感領域:愛。
◇ 人的心靈深處只有兩種情緒:愛與恐懼,所有正面情緒都來自愛,所有負面情緒都來自恐懼。
愛滋生出快樂、滿足、平靜、喜悅,從恐懼衍生出憤怒、仇恨、焦慮、愧疚。
◇ 愛與恐懼是兩個相反的極端,人在恐懼時必感受不到愛,充滿愛時就不會有恐懼。
◇ 選擇愛並不表示從此再也不會有恐懼,只是表示你的很多恐懼將一一治癒,但這不是一蹴可幾的。
◇ 決定不在活在恐懼中,而要尋找更有意義的人生目標,決定照顧一個需要照顧的人。
這不表示它再也不會感到恐懼,每當恐懼再度來襲,他必須回到當下,從愛裡尋找力量。

恐懼與過去或未來有關,只有愛存在這一刻。
◇ 凡虛構的恐懼都與過去或未來有關,只有愛存在這一刻。
我們唯一能擁有的時刻是現在,而唯一能在當下發生的情感就是愛。
恐懼通常都是源於過去發生過的事,以致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心懷憂懼。
要活在當下唯有活在愛裡,這也是人生最大的目標,朝這個目標前進的第一步就是學習愛自己。
勤於灌溉心靈的愛,你就能開始洗 去恐懼。

學習用愛與仁慈的力量克服恐懼。
◇ 每個人都難逃一死,而臨終的人更是隨時面臨死亡的威脅,他們如何因應?
臨終的人通常變得更勇於冒險,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什麼可比失去。
這種無所恐懼無可失去的體會常會帶給病人莫大的快樂。
事實上,人生的痛苦來自於恐懼感,而非恐懼的事實。
但恐懼有很多面具-可能表現為憤怒、自保、自滿。
你應該將恐懼轉變為智慧,每天向前跨出一點點,從小地方開始,試著去做你原來不敢做的事,
你會發現恐懼是不耐挑戰的,學習用愛與仁慈的力量克服恐懼。
◇ 當你感到恐懼時,「同理心」能幫助你發揮愛與善良。
◇ 當你瞭解每個人內心都有一些恐懼,你的心裡就會多一點同理心少一點恐懼。
◇ 愛是源源相生的東西,恐懼則會滋生恐懼。
◇ 當你出於恐懼去做某件事時,也會創造出更多恐懼。

走出恐懼,你會看到新生命。
◇ 嘗試去做你最恐懼的事情,你可能會找到真正的自由。往前一躍,你不會失去生命,反而找到生命。
拋開恐懼,你反而能得到一種安全感,你可以學著毫不猶豫地去愛,說話時不必瞻前顧後,
放開自我防衛心裡去關懷他人。
走出恐懼,你會看到新生命,活出瑰麗精彩的人生,那可能是你從來沒有夢想過的人生。


第九課 憤怒的功課
拋開憤怒就愈能寬恕別人


自然表達憤怒是正常的—容許自己憤怒一分鐘,然後便應繼續向前走。
◇ 任由怒火不加節制地燃燒,確實可能成為生命中非常負面的因子。
我們必須學習用健康的方式表達憤怒,以免控制不成反被憤怒宰制。
但不當的表達或壓抑則會造成憤怒的積壓。
◇ 憤怒不會因壓抑而蒸發,而是變成一件未完成的事。
◇ 積壓怒氣還有一個問題-縱使傷害你的人願意為他的行為負責,事情還是無法過去。
◇ 憤怒原是自然的情緒表現,但我們似乎很難找到理想的學習模範。
若能適時適地以適當方式表達,更是有用的工具。
◇ 憤怒能激發行動力,幫助你掌控外在環境,設定人我的適當界線。
只要不失之過度、暴力或傷害,憤怒是有用且健康的反應。

憤怒表示傷痛沒有被處理。
◇ 憤怒不過是一種感覺。
感覺是要讓人體驗而不是評斷,就像其他感覺一樣,憤怒是一種傳遞訊息的溝通方式。
◇ 憤怒表示傷痛沒有被處理,受傷會造成眼前的痛苦,而殘留的傷害則變成憤怒。
◇ 首先你必須先將舊的傷害與自我區分開來,將憤怒釋放出去,你才能記得自己的好,記得自己是誰。
◇ 人們憤怒的對象也可能是自己,為自己做錯事或未做某件事而憤怒。
當你將憤怒轉而內向時,往往表現為沮喪或愧疚。
壓抑的憤怒會改變你對過去的記憶,扭曲你對現實的瞭解。
◇ 我們不習慣讓憤怒自然表現,也就認為憤怒是非常負面的,
於是看到別人大吼大叫便簡單解讀為脾氣太壞,其實不吼叫的人不見得就擁有平靜的心靈或能免於怒火灼傷。

以無比的勇氣對抗內心的憤怒。
◇ 恐懼若不加已處理,甚至忽略其存在,可能轉變為憤怒,而憤怒若是不加以處理可能會演變成偏激。
◇ 一般人叫習於處理憤怒而不習慣處理恐懼。
  憤怒:我氣你沒有陪伴在我身邊。
  恐懼:你不在身邊時,我怕你會拋棄我
 憤怒:我氣你老是遲到。
 恐懼:我不如你的工作重要。
 憤怒:我氣你沒有把工作做好。
 恐懼:我怕我們賺得不夠多,付不起帳單。
  憤怒:你的話讓我生氣。
  恐懼:我怕你不再愛我。

替憤怒找出口,你會得到平靜的心靈。
◇ 不斷表現憤怒總比處理恐懼容易得多,但對解決真正的問題毫無幫助。
克制憤怒需要很大的力氣,但多數人仍不免因此痛苦而且得不到心靈的平靜。
◇ 我們社會價值觀認為憤怒是不好的,因此我們很難找到健康的宣洩方式,也都不熟悉談論或紓解憤怒的方法。
一般的方法是壓抑、否定、克制。但也因不懂得表達小 小的怒火,往往等到有一天無法積壓時才爆發開來。
多數人不會就眼前的事情直接表示:「這件事讓我生氣。」
多半是勉強裝作是從來不發怒的好好先生小姐,等到 裝不下去時才去翻陳年舊帳。
◇ 很多人會壓抑怒氣是因為抱持批判的態度,認為一個和善、有愛心、有靈性的人不該發怒的。

學習更坦誠地表達憤怒。
◇ 病人應該有權表達憤怒,病人尤其該容許自己這麼做。
◇ 人生是治療與經歷情感的歷程。嬰幼兒從不讓感覺殘留,哭過便不在難過,發脾氣後便不再憤怒。
臨終的人會變得坦承,變得跟小孩子一樣,會知道怎麼說「我害怕」「我生氣」。
我想我們也可以學習更坦誠地表達憤怒,學習讓憤怒成為一時的情緒,而不是一種心理狀態。


第十課 遊戲的功課
玩樂是每個人生命力量的泉源


玩樂就是純粹為了好玩而做好玩的事,而不去壓抑想玩的念頭。
◇ 臨終的人最明瞭玩樂的必要,聽聽他們和家人的對話,
在生命的終點最在乎的必然是休閒玩樂的共同回憶。
很多人回顧自己的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活得太認真了」。
他們發現工作成就再高,若沒有均衡的個人生活,工作終究給人空虛的感覺。
◇ 人或在世上就應該享受生命,盡情玩耍。
玩樂不只是孩子的消遣,更是每個人生命力的泉源,玩樂讓人內心常保年輕,工作維持活力,
愛情永不枯萎,玩樂讓青春不謝,玩樂才能活出完整豐富的生命。

我們常落入重工作輕玩樂的思考陷阱。
◇ 這一代的人很會做事,但似乎不太懂得如何生活。
◇ 有的人日夜工作並不是為了追求成功,而是反映出一種工作文化。
◇ 玩樂就是為了好玩而做好玩的事。
藉由玩樂放鬆自己、拋開壓力和緊張,但往往壓抑這股慾望,甚至忘了它的存在。
◇ 玩樂讓生活更有趣也更有意義,玩樂讓工作更有勁,人與人情感更融洽,讓自己覺得更年輕,更積極。
玩樂才能讓你的生活獲得平衡,精神變得豐富。
◇ 玩樂對身體也有幫助。科學研究顯示大笑與玩樂有助於減輕壓力,使體內釋放一種類似嗎啡的物質-腦內啡。
這是天然的止痛劑與情緒提升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大笑和玩樂後會覺得舒服很多。
◇ 大笑是一種自動補充的藥劑,多笑幾次,你就會愈喜歡笑。
即使面對死亡這麼嚴肅的問題,幽默也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

玩笑比恐懼有趣,比逃避真實。
◇ 玩笑和玩樂本是生命的一部分,我自己也常藉助玩笑來度過難關。
我最不能忍受的是有人故意避開這個話題,或絕口不提死亡和癌症。
我寧可人們開玩笑,玩笑比恐懼、比逃避真實有趣。

生活得隨興一點,做點愉快的傻事。
◇ 其實工作和玩樂並不一定要完全分開,能夠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是最好的,
若能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快樂,人生才不會顯得太漫長。
然而人們很容易變成目標導向,然後不斷地因達不到目標而痛苦。
◇工作中不能沒有樂趣,反過來說,玩樂中也可以產生建設性意義。

學習認識玩樂的價值。
◎ 玩樂不只是偶爾放鬆一下心情,而是播出一段時間真正用心玩樂。
你必須暫時拋開工作,拋開生命的沈重。
◇ 運動和比賽是最好的玩樂,可以把人的同心帶引出來,有助於建立自我認同感,紓解壓力,
增進與他人的互動,慢跑和玩大富翁是其中兩個例子。

盡情地做你自己,用你的方式享受生命。
◇ 你應該留一些時間給自己,特別留給自己快樂的時間。
這時候不管是看電影、吃東西,或做任何事情都無須配合他人,你可以盡情地做你自己,
用你的方式享受生命。

身體會老,心靈卻能常保青春,而秘訣就在遊戲裡。

喬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他說起罹患淋巴癌的經過。

「我頭部長了一個大腫瘤長得很快,我去看了癌症專科醫生立刻動手術切除,緊接著化療。
我從一個高效率的上班族變成一個高效率的病人,追蹤檢驗結果,接受藥物治療,按時看醫生,
我從來不知到生病這麼花時間。」

「在接受最後一次化療時,我想到要回去工作,以前工作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罹患癌症之後
生命變得更為重要。 畢竟我面臨的是生死關頭,感謝上帝讓我過了這一關。 然後我開始問自己:
上帝讓我活下來是為了什麼? 做更多生意? 更多工作。」

「我 突然覺得過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