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靈饗宴 (7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藍慕沙-「創建個人現實」工作坊〜心得分享

 

在我經營主持、參加無數次的心靈課程和工作坊,在3/14-15這兩天,我經驗了生命最恢宏的時刻…..,以前在面對New Age的一群高靈,祂們只能與你~”書上談神紙上談愛,但是能這麼深歷其境,面對一個有形有相的高靈藍慕莎,這還是頭一遭,藍慕莎的能量、POWER,你來經歷就知道了。

 

在這僅僅兩天工作坊,藍慕莎學校用最少的費用、最嚴謹的製作,讓你了解宇宙的初始、生命的源由、大腦的結構,你如何造就你現在的生活?你如何創造你現在的實相,所有人類偉大的奧秘均在此呈現,並配合『意識和能量呼吸法(C&E)』,迅速讓你經驗你想改變和你所想創造的,並成為你是創造者的榮耀,在這全程中,我看到了藍慕莎的愛及用心。

 

在第一次的C&E呼吸,我經歷了人格自我的死亡,這個小我賴以維生的載具,在我交給內在的神去安排之後,我歷經了重生和內在極大的平安和寧靜。

這讓我想起前幾年我在接觸Eckhart Tolle所著『當下的力量』,我單獨沉迷裡面大篇幅介紹「臣服」,我突然領悟,原來我早已厭倦小我的把戲和伎倆,放下小我的造作和虛妄,我把自己交給宇宙最高至善時,生命是何等的輕鬆自在。

 

就像奧修說的,自我(ego)意識是一種拒絕臣服的態度,倘若你要和整個存在對抗,你是註定要被打敗的,因為你無法帶著這具小小的自我來對抗整個宇宙,唯有放下頭腦的分析、判斷,進入與神合一,與整體同在,才能創造幸福、喜悅。

 

這也如同「奇蹟課程」所說,原來人類的痛苦,均源自小我的匱乏、分裂,所以必須靠比較、競爭、你爭我奪,來證明自己的特殊不同,人類整個生命就在小我掌控及玩弄之間,難怪有人要出來高喊,人類何時可以「斷輪迴」?

 

第二天在經驗第二次C&E呼吸時,當願望許下後,取而代之的竟是〜我是神的臨在,我坐在宇宙的頂端,俯瞰世界所有時,又浮現~”我可以創造一切的景象時,再看看我許的幾個願望,根本不算什麼,根本微不足道,因為人類太渺小了?我就是神,我既是主宰,我已擁有至高的力量,去創造我想要的一切,那我還求什麼?接著繼續出現〜 神愛示人,我整個人飛了出去,對著全世界宇宙撒滿愛的光網、愛的種子,我自由自在遨遊宇宙次元,繁星相隨,無邊無際〜就像藍慕沙代我說的:「哇!Beautiful~ ~Beautiful~~」我經驗生命中最恢宏、神聖的一刻,到目前,我的內心還無比的顫動,言語無法形容。

 

我想起95年參加歐林開發光體,也有纇似我是神的體驗,這個經驗,從此擴大我的意識、延伸無限視野,讓往後我的生命充滿覺察、勇氣、力量,在我經歷人生的最大挑戰、困難、挫折的時候,依然相信神愛我,聖靈愛我,我就是神,我用聖靈的眼光、聖靈的思考模式,去穿越人生的最低潮。即使在人生的最谷底時,還能選擇感恩與寬恕嗎?那是來自對宇宙對神最深的臣服。

 

綜觀市場最夯的~心想事成的秘密和吸引力法則,當初為了體驗我們所不是,我們做了一個決定〜忘掉我們所是的,然後來到這個變幻無常的娑婆世界,知道嗎 ? 在你經歷那麼多的困難障礙,你依然活了下來,活的好好的,是你的神在支持著你,無條件的愛你,所謂在追求心想事成的過程,不過是神的孩子想要回到神的懷抱,我們憶起自己的光明自性,我們想要領回自己神聖的本質,想要回到平安、寧靜、自在的老家,回到一體圓滿無限的天堂,不是嗎?

 

這一刻我想說的事,當我看到很多學員對生命束手無策、徬徨無助時,我想起藍慕莎的一句話,人類除非領悟自己的神性,別無它藥可救,當初你有那麼大的本事創造現狀,當然你也有本事可以把它解放,只因你是〜創造者,你有絕對的力量對生命裁決、對生命下指令,對生命負責,否則永遠在受害者、依賴者心態下沉浮,是找不到出路的,這也讓人不難理解,人類永無止境的輪迴,是在學習一遍又一遍沒有學會的功課?

 

兩天的時間,藍慕莎用很生活的方式來解釋人與神的分裂與鴻溝,說明為什麼無法創造你想要的?為什麼活的如此不堪?為什麼無法到達彼岸?人類的無知與侷限,世界的虛幻與無常,都有精闢的說明。在做完第二次的C&E的呼吸,經驗我是神的過程後,但我隱約覺得缺少了什麼,直到第三次C&E呼吸之後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我在等待弟兄們一起回老家,曾經有共修的奇蹟學員對我講〜你都已經來到天堂的門口,為什麼不進去呢?我也憶起說,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上天堂,你是要牽著弟兄們的手一起進去的,畫面裡,我看見成千上萬的弟兄們相互擊掌吶喊乾杯,慶祝完成來自地球的神聖任務,為了體驗寬恕,我們設計了相互攻訐、傷害的版本,最後,我們都憶起本來的面目,只為了經驗我們真正是誰,我們相互擁抱,慶祝這美麗、非凡的時刻,只因我們一起走過那美好的地球之旅。

 

最後與大家分享奧修的一段話〜〜

 

神〜並不是一個你在未來的某一天將會碰到的人

神〜是一個經驗

是你融解之後的一個經驗

是你的自我(ego) 消失之後的一個經驗

當你的自我不復存在

剩下來的是什麼?

 

只是純粹的浩瀚和無限的空無

那個空無是一個新的充滿

它是一個新生,一個新的洞見誕生了

它是洋溢的〜帶著力量的洋溢

這個力量是永恆的

這個力量是無始無終的

 

 

 

愛的分享家 Mira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DEAR  心時代工作坊的朋友    懇請支持一下

我是專程而來,希望透過這訊息的分享

再一次傾聽來自宇宙的聲音,在「一」裡面的聲音..

也歡迎座談﹑演講等邀約

同時,也獻上我的祝福..

 

前警廣主持人/心靈老師章成        最新力作

一本引人入勝的心靈小說,一本讓生命重生、充滿驚奇的書

 
一位遭到副手暗算、失去工作與名譽的女主管,又被醫生宣告羅患癌症。
在決心自殺的那一天,他遇見了梅爾達,翻轉了她的生命和心境....
 

被喻為今年出版界的「海角七號」,一個讓生命真誠的感動...

張德芬、李欣頻、王季慶﹑趙自強
國軍高雄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王建樹
高雄榮總腎臟科主治醫師  張子爰
真情推薦
 
 
 
 
 
 

李欣頻:

章成的「絕望中遇見梅爾達」裡面藏了很多看似玄秘、但非常實用的方法,

這些方法能讓你瞬間脫困,讓你躍升到新的高度視野;但這些方法需要一些耐

心、一些信任、一些想像力、一些實踐的行動力-----這不只是小說主角枝芳

的故事,而是你藉著閱讀所進行的一場靈修式的冒險之旅。

 

張德芬:

整本書的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自身實修的心得以及與萬物合一的體悟。作者流

暢的文筆,細膩的心思,把自己多年禪修的心得簡化爲一本實用、易懂的好工

具書,實爲讀者之福。

點這裡,到梅爾達的銀河之光網站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14 西洋情人節前夕,想起了這首詩與大家分享~

 

Perls1960年代寫了一首著名的詩:

 

我在這個世界,不是為你的期望而活,

你在這個世界,也不是為我的期望而活,

 

許多人相信成長的路是孤獨的,關係會妨礙成長。

 

下面這一首詩是Walter Tubbs從關係的角度回應 Perls

 

如果我只做自己的事

你做你自己的事

我們就在危險之中

不但失去彼此

也喪失自我。

 

我在這個世界

不是為你的期望而活

但我在這個世界

是要證明你是獨特的人

也被你證明

 

我們能成為全然的自我

只因為彼此的關係

脫離你,我會瓦解

我不是偶然預見你

而是在積極的生命中找到你

 

我不願被動地讓事情臨到我

我能刻意地行動

讓事情發生

 

我必須從自我開始

可是我不能止於自我

 

          真理始於兩個人        

 

 

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印第安長老口述

邀請(一)

 

你靠什麼謀生?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渴望什麼?你是不是敢夢想你心中的渴望?

你幾歲?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願意冒看起來像傻瓜的危險,為了愛,為了夢想,為了生命的奇遇。

什麼星球跟你的月亮平行?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觸摸到你憂傷的核心,你是不是對命運的背叛,開敞了心胸,或是變得枯萎,因為怕更多的傷痛,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痛苦共處,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而不是去隱藏它、消除它、整修它。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喜悅共處?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你是不是能跟狂野共舞,讓激情充滿了你的指尖到趾間,而不是警告我們要小心,要實際 要記得做為人的侷限。

你跟我說的故事是否真實?我不感興趣。我想要知道你是否能夠,為了對自己真誠,而讓別人失望。

你是不是能忍受背叛的指控而不背叛自己的靈?,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看到美,雖然不是每天都美麗。你是不是能從生命的所在,找到你的源頭。

我也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跟失敗共存?不管是你的還是我的,而還能站在湖岸,對著滿月的銀光吶喊 「是啊!

你在哪裡學習?學什麼?跟誰學?我不感興趣。我想要知道,當所有的一切都消逝時,是什麼在你的內心支撐著你。

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跟你自己單獨相處,你是不是真的喜歡做自己的伴侶,在空虛的時刻裡。

 

邀請(二)

奧瑞亞山居夢者,印地安長老此文是由一加拿大女作家蘇非亞布朗創作,印第安長老為其筆名

我對你的職業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的渴望,你是否能勇敢依循內心的憧憬,大膽的作夢。

我對你的年齡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否會願意冒險,為愛,為夢想,為體驗生命,即使看起來像個傻子。

 我對什麼影響你的情緒起伏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否曾觸及內心憂傷的核心,你是否已從生命中的背叛恢復願意敞開心靈,或因此而蜷縮封閉因怕再受傷害,我想知道你是否可以正視痛苦與它共處,我的或你自己的,而不需任何躲藏淡化 偽裝或修飾。

我想知道你是否能與喜悅共處,我的或你自己的,你是否能與狂野共舞,讓狂喜浸淫你全身,穿透每個指尖,不在心存戒慎恐懼,不再要求實際務實,忘記身為人類的限制。 

我對你所告訴我的事是否真實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否能為忠於自己而讓他人失望,是否能背負他人對你的背叛指控,但求不背叛自己的靈魂,你是否能拋卻信仰,而仍值得信任。

我想知道每一天,你是否能在不美之處看見美麗,你是否能成為自己生命的源頭。我想知道你是否能與失敗共存,你的和我的,而且仍然願意站在湖邊,向天上銀色的圓月高喊「是的,我熱愛生命!」

我對你住在哪裡,有多少錢並不感興趣,我想知道,在經過了生命的重創,你是否還願意懷抱希望?告訴孩子生命的美麗、生命是值得歡慶的。

我對你認識誰,或你如何來到這裡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否會與我一起,站在火的中央而不退縮。

我對你在哪裡,學什麼,和誰學不感興趣,我想知道,當這一切都煙消霧散,是什麼在你內心支撐著你。我想知道,你是否能與自己獨處,你是否真的喜歡在你空虛時陪伴的同伴。

 

 ~~心時代與你分享~~

 

在新的時代,什麼行業正熱門、正景氣,並不重要

重要的事,你能做什麼 ? 喜歡做什麼 ? 想要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

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比了解世界來的重要。

 

你對你自己的愛有多少,決定了~你會吸引什麼樣的人來到你的身邊,
你對你自己的愛有多深,決定了~你會創造什麼樣的人生與道途。

                     

2009是一個更貼近自己的偉大時刻。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這世界是個完美的處所,那靈魂要到那兒上學?


別爲你所見存在這世上的限制而哭泣。

這些限制有存在的目的。

若非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裏

那裏有學習的機會?

別爲受苦的人,及生活能力有限的人悲傷。

看你們的世界爲一無常之所

靈魂選擇來到的地方

因爲這是他們所選擇的學習模式

一直到微末的細節。


萬事來自上主

所有的意識終會明白

他與上主原爲一體。


意識的自然流向是朝向光。

對合一的唯一阻力

在你自己的意識之内。

這即是掙之所在。


當覺性擴大時,它不能縮小。

它可被扭曲,但不能縮回。

一旦認識了人類的意識

再回去做一片草葉便沒什麽用了;

因爲人類存在的業報結構

遠比草葉的來得更複雜和明白。

由你仍擁有的抗拒力

經驗乃出現于你的生活裏

爲了使你明白真理和光明。

它們向你顯示這些阻礙的痛苦

因此你會通過它們。


明白了所有萬事都在向上主接近

在這信心裏

那些阻礙附上了

一個不同的意義和形象。


它們在人類的層面

阻礙,

但在終極的層面

指導。


不論是短暫的或無限的,

萬事皆美。


你們有人想看

那已點亮了的,

而希望避免你們世上仍在黑暗中的事物。


並不需要掩飾洗刷

生命才會美。


假定你們去解剖一個人

把他分解成他所有的成分

那就不會有必要爲任何一部份抱歉。


在每樣東西裏都有生命,

在每樣東西裏都有意識。


這不是個造成受害者的世界。

你們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控制力。

你們在此是爲看見你在光明裏的位置

要破壞光明的黑暗地帶。


人太常被消極感受所害

然而消極感受

實在是爲個人所持有

作爲業報結構的一過部分。


黑暗是個選擇。


我們說的是對光明的一個否定,

而非光明的不存在。

在萬事萬物裏皆有神的思想與神的觀念~

 

作者:Pat Rodegast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8Xqv6wiUEQ4zb9hELN2Y2CfTwPs-/article?mid=937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年流年分析-來自高靈齊瑞爾數字學


透過高靈齊瑞爾數字學,看看2009年將帶來什麼樣的數字能量及生命禮物!

 

如何算出你個人2009年的流年數呢?

先列出你的生日,例如 9月16

把數字依排列加起來,如上為9+1+6

總和為16

在將16拆為1與6,兩個數字相加,1+6=7

2009年把它拆開加總,如2+0+0+9=11,兩個數字相加,1+1=2

2+7=9,你的2009年的流年數字:9(請看數字9的解說!)

 

現在就開始算你的流年數!

 

 

 

數字1:造物主

 

在你的內在提供一個重新與造物主連接的機會,同時讓你知道一個嶄新的事情即將要發生。

 

 

數字2:二元性

 

提醒我們目前居住在二元對立(對與錯,甜與苦、光明與黑暗等)的價值上,把意念提昇到更高、更平衡的三者一體的認知層次。

 

 

數字3:三者一體

 

讓你接受真實、信任和熱枕三者一體的指引。愛是一種在宇宙萬物裡沒有相對物存在的力量,愛在這個三者一體中產生,所以你可能感受到這個本質在你的內在復甦。你的生活中將會出現光明和美好。

 

 

數字4:意念

 

念力的能量。當4出現,要非常注意你的思想過程。讓你的思想保持在絕對正面的狀態,因為在意念的世界裡,它們很可能在任何一個方向很快地具顯出來。

 

 

數字5:

 

造物者無條件的愛。注意你周圍可能和愛共振的事情,並善加利用。處於愛中,感覺它在包圍著你。當你在做決定時,能夠以愛為基礎,一切都會在光中達到完滿。

 

 

數字6:熟諳

 

6提醒你,你對生命有掌握的能力。利用這個機會聚焦在你的熟諳。完成所有的課題,不要留下未竟之業。身為自己生命的主人,你所做的決定要能使你的意識可提昇到新的層次。

 

 

數字7:轉化

 

7給你過渡和轉變的機會。你可以同時在多重的層次裡體驗它,並且從一個層次提昇到下一個。你是處在改變和轉化的流動裡。

 

 

數字8:無限性

 

代表目前正同時經驗著兩個實相,就像一個連續的環路。你同時連結靈界(非物質)和母體(物質)的能量。假如你能處在環路的中心,看到兩個方向,你的處境是非常好的。

 

 

數字9:完成

 

數字9代表已經在完成狀態,同時也是再出發的時候。要知道你可以選擇在生活中要完成什麼。完成也美妙在於它永遠把你帶向一個新的開始,然後可以再從數字一再開始。

 

摘自~在覺知中創造十大法則(生命潛能出版)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問奧修:

奧修,我發現我對我自己感到很無聊,我感到沒有生命的源汁,你告誡我們無論我們怎樣,我們要接受自己,我無法接受生活,我知道在內心,我正在失去一些歡樂,該怎麼辦呢?

   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真的。我說的是真的,很少人知道他們無聊。他們的確無聊,極其無聊,除了他們自己以外,別人都知道他們多麼無聊,知道一個人是無聊的,這是一個偉大的開始,現在有一些含義必須要去領悟。

    人是唯一會感到無聊的動物,這是一個偉大的特權,這是人類尊嚴的一部分。你曾見過一頭牛或驢子感到無聊嗎?它們是不會無聊的。無聊的簡單意思就是你生活的方式是錯誤的。因此它能變成一件偉大的事情,應該將它理解成「我是無聊的,必須想些辦法,一些變化是必須的」這樣就不要認為你感到無聊是不好的。這是一個好的信號,一個好的開端,一個非常吉利的開端,但不要就此止步。

  為什麼人會感到無聊?人感到無聊是因為人們生活在別人給予的模式中,拋棄這些模式,走出這些模式!開始過你自己的生活。

  只有真實的人才不會無聊,偽裝的人一定是無聊的。耆那教徒會感到無聊,帕西教徒會感到無聊,某些‘主義’者會感到無聊。因為他們將他們的生活分裂成兩個部分,他們的真實的生活被壓抑,而開始過假裝的不真實的生活,這種不真實地生活產生了無聊,如果你正在做你想做的事,你將永遠不會感到無聊。

  當我離家上大學的那一天,我的雙親,我的家人,他們都想要我成為一名醫生,或者是一名工程師,我完全拒絕了。我說: 「我要去做我想做的事,因為我不想過無聊的生活,作為一名科學家,我可能會成功,我也許會受到尊敬,獲得金錢、權力、聲望,但我將會深深地感到無聊,因為那不是我想做的事。」

  他們感到震驚,因為他們不能看到學習哲學有任何前途,哲學是大學裏最冷門的科目。他們勉強同意了,知道我的前途將會被我荒廢掉,但是他們最終承認他們錯了。

  這不是一個關於金錢、權力、聲望的問題,這是一個關於你本身想做什麼的問題。你去做,不要考慮其結果,你的無聊便會消失。你一定是在按照別人的想法去做:一定是在用一種合適的方式做事,你一定是在按事情應該的樣子去做,這些就是無聊的基石。

  整個人類都在無聊,因為一個人可以成為一個神秘學家卻成了一個數學家,本應成為數學家的卻成了一個政治家,本應成為一個詩人的卻成了一個商人。每個人都是在別處,沒有人是在他該在的地方。人必須冒險,如果你準備去冒險,無聊將在那個時刻消失。

  你問我:  

  我發現我對我自己感到無聊.....  

  你自己感到無聊是因為你沒有真誠地對待自己,對自己沒有誠實,你沒有尊重你自己的存在。

  你還說:  

  我感到沒有生命源汁。  

  怎樣才會感到生命源汁?只有當你正在做你想做的事,無論什麼事,你就會感到生命源汁在流動。

  梵谷只要畫畫就感到莫大的幸福。但他生前卻一幅畫也沒賣出去,沒人瞭解並欣賞他。他饑餓,他快死了,因為他的兄弟只能給他很少一筆錢,這樣至少能讓他勉強地生存下去,一個星期中他四天不吃,另三天吃一點,他必須得禁食四天,否則他到哪里可以得到他的畫布、顏料和畫筆呢?但他卻是非常幸福的,他的生命源汁在流動。

  當他只有三十三歲時,他死了,他自殺而死。但他的自殺遠比你的所謂的生命要好得多,因為,他之所以自殺只是當他畫完了他所想畫的東西,那天他完成了長期以來一直渴望的那幅落日,他寫了一封信:「我的工作完成了,我很滿足,我將非常滿意地離開這個世界。」他自殺了,但我並不稱之為自殺,他生活得很完全,他以一種巨大的強度從生命之燭的兩端同時燃燒。 

  你或許可以活一百年,但你的生命或許只是一根幹骨,一點重量,一點死的重量。

  你說:  

  奧修,......你曾經說要接受自己,無論我們怎樣。我無法接受生活,我知道在內心,我正在失去一些歡樂。  

  當我說接受你自己,我並沒說要接受你的生活方式--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當我說接受你自己時,我是說拋棄其他的一切--接受你自己。但你一定用了你自己的方式解釋它 ,事情就是這樣......我所說的並不是你已經理解的。拋棄所有外加給你的東西,當你無條件的接受你自己時,突然歡樂便迸發出來,你的生命源汁開始流動,生命真正變成狂喜。

  有一個年輕人,他的朋友們以為他死了,但他只是處於昏迷狀態,正好在未被埋葬之前,出現了生命的跡象,朋友都在問他死亡的感覺如何?

  「死亡!」他大聲說道,「我沒死,我一直知道事情是怎樣進行的,我也知道我沒死,因為我的腳是冷的,我的肚子是餓的。」

  「但是這些事是如何使你認為你仍然活著呢?」有一個好奇的人問道。

  「我知道如果我在天堂,我的肚子將不會餓;如果我在別的地方,我的腳將不會冷。」

  人能肯定自己還沒有死:你的肚子是餓的,你的腳是冷的。那麼,馬上站起來,稍稍跑動一下!                                                                                                                                                             

  一個缺乏教育和所應具有的社會禮儀的窮人。愛上了一個百方富翁的女兒,她邀請他到她優雅的住宅去見她的父母,當他面對著那些富麗的傢俱,那些僕人和所有財富的象徵,感到非常壓抑,一直到吃晚飯時,他才盡力使自己顯得放鬆了些、他坐在寬大的餐桌旁,由於酒的作用,他變得自在了些,他放了一個很響的屁。

  女孩的父親巡視了一下,然後盯著他那條躺在窮人腳邊的狗,羅浮!--他用一種威脅的語調。

  那個窮人心裏感到輕鬆,因為主人是在責怪那條狗,於是,過了幾分鐘他又放了個屁。

  主人看了看那條狗,又更大聲地喊「羅浮」

  又過了幾分鐘,窮人放了第三個屁,那富翁皺起了眉,很憤怒,他吼叫著:「羅浮,快跑開,要不他會將屎拉在你頭上!」

  趁還有時間,趕緊從你現在生活的監獄中跑出來!這只需要一點兒勇氣,就是一點賭徒的勇氣,記住,你不會損失什麼東西,你只會損失你的枷鎖--你只會損失你的無聊。你內心常有的失落感也會就此消失,其他還有什麼可失去的呢?擺脫陳規陋習,然後才能接受你自身的存在,接受你自己-一拒絕摩西、耶穌、佛陀、馬哈威亞克裏希那,接受你自己,你不是向佛陀、查拉圖斯特拉或伽比爾或是那納克負責,你只對你自己負責。

  要負責----當我用「負責」一詞時,請記住不要誤解它。我不是在說義務或職責,我只取這個詞的願意;對真實的反應就是負責。

  你一定要過一種只對你自己負責的生活,不必去滿足別人對你要求的一切職責。那會損失什麼呢?你很無聊--這是一個好的狀況,你正在錯過生命之源,還要什麼才能使你擺脫這禁錮?馬上跳出采,不要回頭!

  他們說:在你跳之前想兩次、我說:先跳,然後你再去想,隨你想多少次就想多少次!

~Osho 演講~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靛藍孩童的生命目的(太陽星座分析)        

摘自養育新世代靛藍小孩--具靈性天賦的孩子與眾不同》,朵琳.芙秋博士(生命潛能出版)

 

書籍簡介

你的小孩調皮搗蛋、令你難以駕馭嗎?你的小孩太過敏感、讓你感到頭痛嗎?

別煩惱,如此特異的小孩,可能是新時代的小孩──「靛藍小孩」。何謂「靛藍小孩」?他們是一批氣場呈現靛藍色靈光的小孩,帶著高度敏銳感覺的新人類,他們來到這世上是有特別使命的,旨在利用天賦的禮物,協助所有的人以更自然的方式達成自己的生命目的。

靛藍小孩是具有高度創意的小孩,直覺性強,因其獨特性且不符合常規的行為模式,常被貼上過動症或注意力缺乏症的標籤。在本書中,朵琳‧芙秋博士根據其廣泛的研究,以及專訪兒童治療專家、老師、父母與靛藍小孩們,探索這些特殊小孩的心靈,了解其嶄新且不尋常的心理屬性,並且提供除服用藥物之外的解決之道。聆聽這些靛藍小孩的心聲,你除了明瞭他們之所以出現發洩行為、挑釁或退縮的原因,了解他們的深層需求外,相信你還會被這些小孩生命中所經歷的靈性經驗,深深吸引著。

新世代小孩帶著充滿力量的意志之劍誕生,致力於斬斷過往陳舊的模式,向我們展示人類進化的方向。這是本劃時代的書,能正向影響你與靛藍小孩的互動方式,奇蹟般地改變他們的未來與發展。請用開放的觀點接納這些具靈性天賦的孩子,他們代表的正是人類的新希望!

 

 

誰是靛藍小孩?

 

靛藍小孩通常是具有以下特徵的個體:

 

1. 意志堅定。

2. 1978年或之後出生。Devin按:此指靛藍孩童開始大量降生的年代)

3. 固執。

4. 富有創造力,對於音樂、珠寶製作、詩詞等有藝術天賦。

5. 傾向於容易上癮。

6. 是個「老靈魂」,就像他們是13歲,可是卻像43歲般。

7. 具直覺的或靈通的,或許有看見天使或已逝之人的經驗。

8. 孤立者,透過挑釁的發洩行為或是脆弱的內縮。

9. 獨立並引以為傲,即使他們持續地向你要求金錢。

10. 具有深層渴望的雄偉之志協助世界。

11. 在低自尊與自以為是之間擺盪。

12. 容易感到無聊。          

13. 或許曾經被判為注意力缺乏症或注意力缺乏過動症。

14. 容易失眠,睡眠品質不佳,易作惡夢或難以入睡。

15. 有憂鬱症的病史,甚至曾有自殺的念頭。

16. 尋求真實、深層與持久的友誼

17. 易與植物或動物有連結。

 

如果你的小孩對以上的特徵有14項或更多「是」的回答,那麼他們非常可能是靛藍小孩。如果,他們對以上的特徵有1113項之間都能連結,他們可能是「受訓中的靛藍小孩」,或是正在發展他們「年輕光之工作者」的特質……如果,你是成人而與以上的特徵有連結,那麼有可能你是靛藍小孩的先驅者之一。

 

 

靛藍小孩的生命目的

每個人都有一個生命目的。這是你在靈魂轉世之前,就同意的任務。你的生命目的可分為兩部分:個人的與整體的。你的個人生命目的與今生你試著要發展的特別特質有關,例如耐心或慈悲。你的整體性生命目的和發現、開發與使用你的自然天賦和興趣,以幫助其他人與地球有關。

有些人的生命目的只是影響少數人,而有些人在靈性的合約上是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如同一個交響樂團,每一位演奏者是同等重要。吹短笛的樂者與第一小提琴手,對於交響樂團的音樂都是重要的。

同樣地,神與這世界都倚靠你記得並從事你的生命任務。在你內心深處,你或許知道你在此是使世界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如果你感覺到你沒有如此做,你的內在會開始督促你。這督促可能會以焦慮或時間緊迫的方式呈現。如果你忽略這內在督促,你可能會感到空虛或憂鬱。如果你相信其他人阻礙你的內在督促,你或許會責怪他們,並感到生氣或被剝奪之感。如果你感到不夠資格協助這世界,你或許會跌落到低自尊。

每個人都有一個整體性目的與個人的生命目的。整體的任務是你所參與的廣泛與概括性的目的。你的個人生命任務則是你生命目的所採取的獨特形式。靛藍小孩全都共享一個類似的整體生命目的:那就是協助引入新時代和平。

以下是一位21歲的靛藍小孩漢特‧辛克(Hunter Zinkle)所述:「我知道我的生命目的是協助人類的存在進行得更順利。我試著盡我所能幫助我所接觸到的每個人,幫助他們的生命過得比較容易與較不複雜。和許多朋友在一起時,我好像為他們打開生命之花。和其他朋友在一起時,我似乎是他們進入生命的嚮導。」

漢特是一位快樂並適應良好的靛藍小孩,因為他知道他的生命目的,並積極地從事它。他知道你不需要等到你的生命目的能為你帶來收入時,才開始行動。

幫助你的小孩了解他們的生命任務,是協助他們填滿來自於感覺到他們不重要的空虛感。大部分的靛藍小孩已接受到許多他們是「怪異的」、「不融入」、「失調」、「不好的」、「懶惰」、「沒有努力嘗試」或「瘋狂」的訊息。他們的自尊在他們達到青少年時早已被嚴重地鞭斥。但是,儘管有來自於老師、家長或其他學校的學生所加諸給他們的這些形式的虐待,靛藍小孩仍然感覺到要去幫助其他人的驅使。他們所需的通常是一些指引關於如何導向他們的利他主義。

 

以下為與每一個太陽星座相關的個人生命目的:

 

牡羊座:戰勝易衝動的傾向;學習事前規劃。

金牛座:克服物質性;導引固執的傾向成為毅力。

雙子座:發展你的靈性面;釋放小我的自我懷疑。

巨蟹座:克服悲觀主義;學習觀想你所想要的而非你所恐懼的。

獅子座:克服自傲與其他人在批評你的信念

處女座:學習去分配工作,請求幫助,慷慨地接受一切美好,並讓神回應你的祈禱。

天秤座:學習如何作決定並堅持它們。

天蠍座:透過發現對他人更多的信任而面對慣於隱藏的傾向。

射手座:學習將你的夢想付諸行動,並完成你所開始的計畫。

摩羯座:變得更無憂與快樂的。發展真誠而非嚴肅。

水瓶座:當你邁向你的整體性目的時,找出如何將你的腳落實在大地上。

雙魚座:確知如何實現豐盛,並克服涉入不必要的自我犧牲的傾向。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與恐懼共處的智慧

 
作者:佩瑪.丘卓,又名安.丘卓(Pema Chodron),是西藏金剛乘(vajrayana)比丘尼。(Ane 是藏語對比丘尼的尊稱)。自從一九七四年持戒以來,佩瑪.丘卓常常在歐洲、澳洲、北美主持工作室、講座、冥思避靜。她是甘波修道院院長,是創巴仁波切指派的住持(master teacher),該修道院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
她並不預設任何既定的佛教思想或方法,而是不斷強調人性精神深處的本善,鼓勵人們學習面對恐懼、轉化忿怒、接納憂傷;學習安住於當下、鍛鍊不逃避的智慧;學習寬恕、友愛、柔軟和慈悲,將心中的刀箭轉化為智慧花朵。

親近恐懼
展開精神旅程,就像乘小舟進入汪洋大海尋找未知國度一般。誠心的實修會帶來心靈啟示,但我們遲早都會遭遇到恐懼。大家都知道,一旦接近地平線,我們就會從邊緣地帶掉下去。所有的探索者都一樣,都很想知道那裏到底有什麼東西等著我們,可是卻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勇氣面對那些東西。
我們對佛法產生興趣,決心一探究竟,但我們很快會發現,大家在如何修持這件事上往往充滿著各種偏見。我們借著洞見禪修(內觀)來練習正念,徹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思想。我們聆聽禪學演繹的空義,接受挑戰,和那開放而又廣大無垠的澄明之心相連。金剛乘給了我們一種概念,要我們處理各種情境的能量,觀察那覺醒狀態和這些能量是不可分離的。這些方法隨便哪一個都可能吸引我們產生動力,懷著熱情向前探索。但如果我們想深入表相之下,毫不猶豫地修煉,到了某個時刻,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經驗到恐懼。
恐懼是一種普世性的經驗。即使是最小的昆蟲都會感到恐懼。譬如我們跑去海邊弄潮玩水,看到海葵,用手一摸它,它立刻縮起來。每一種生物一有恐懼都會自動收縮。一面對未知就感到恐懼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那是活著的一部分,所有生命共有的一部分。我們一感覺有孤獨的可能、死亡的可能,感覺沒有東西可以讓我們抓住,內心就會產生恐懼反應。接近真相,自然也會感到恐懼。碰到任何經驗,如果我們努力安住在經驗中而不逃避,經驗就會變得非常強烈。沒有地方可以逃避時,事情會變得非常清楚。
在某次閉關中,我深深體悟到一件事,我發現我們不可能既安住在當下而又同時任由妄念編撰劇情!我知道這聽起來沒什麼,可一旦親自領悟到這一點,你一定會變。眼前這一刻你是這麼清楚見到無常;這麼清楚見到慈悲、驚奇、勇氣,也這麼清楚見到恐懼。事實上,一旦站在未知的邊緣,完全意識到當下,卻又沒有任何寄託,這時每個人都會覺得雙腳落空。然而就在這個時刻我們的理解會深化,會發現當下是非常脆弱的一刻。這一刻實在令人焦躁不安卻又完全溫柔。
我們剛開始探索時總是懷抱著許多理想和期待,總想尋找答案來滿足我們長久的饑渴,卻一點也不想認識心中的妖魔鬼怪。當然,一定會有人提醒我們這一點的。我還記得第一次聆聽禪坐開示時,那位女老師就告訴我說:「不要以為打坐像是消愁解悶的渡假。」可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提醒我們,我們還是不相信。事實上,打坐確實會讓我們更接近心中的妖魔鬼怪。
我們現在所說的是瞭解恐懼,熟悉恐懼,直視恐懼--這並不是說要將其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要完全去除我們以往看、聽、聞、嘗及思考事情的方式。真相是我們只要一開始這樣做就會越來越謙卑,因為執著理想而產生的傲慢已沒有存在的餘地。只要勇於向前邁進一點,隨著理想必然生起的傲慢就會被照見。修行中種種發現和相信什麼東西無關,卻和死去的勇氣有關,和不斷死去的勇氣有關。
正念、體悟空性、處理能量全都指向同一個東西,那就是要安住在原地不動,釘牢在原來的時空點上。我們如果待在原地而不形成造作,既不壓抑,也不歸咎他人或譴責自己,就會面臨一個不明確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無法從概念上獲得任何解答的。另外,我們還會跟自己的真心相遇。有一個學生說得很好:「佛性巧裝成恐懼,踢我們的屁股,要我們學會接納。」
有一次我去聽一個人演講。那個人談到他六○年代旅居印度的修行經驗。他說他決心去除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他努力地克制憤怒和色欲、他努力地對治懶惰與驕傲。不過他最想克服的卻是恐懼。老師一直告訴他不要那麼努力,他卻以為老師又是在教他另一種克服障礙的方法。
後來老師要他到山腳下的一間茅屋裏打坐。他關上門,開始打坐。天黑以後,他點了三支蠟燭。到了半夜,他突然聽見角落裏有一些聲音,黑暗中定睛一看,竟然是一條很大的蛇在他前面搖搖晃晃。他覺得那是一條眼鏡蛇。他很害怕,一直坐在那裏盯著蛇,不敢動也不敢睡。這一整夜,茅屋裏存在的只有他、蛇和恐懼。
天亮之前,最後的一支蠟燭也熄滅了,然後他哭了起來。他哭,不是因為絕望,而是因為內心終於柔軟了。他終於能體會世上所有人、畜的渴望;他領受了他們的疏離和掙扎;他發現只是一味地打坐是不會得到什麼東西的,只會更加孤立,更加掙扎罷了。於是他接受了“全心全意地接受”自己的憤怒、自己的忌妒、自己的抗拒、自己的掙扎和自己的害怕。但是他也同時體認到自己的珍貴--體認自己既聰明又愚蠢,既富有又窮困,但是又深不可測。他滿心的感激,於是就在黑暗中站起來向蛇走過去一鞠躬。之後他就睡著了,而且睡得很熟。醒來以後,蛇不見了。他不知道這到底是他自己的想像,還是當時真的有這麼一條蛇。不過這已經無關緊要。講到最後他說,親近恐懼使他自己的「戲碼」完全崩解,他周遭的世界也徹底了結了。
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不要逃避恐懼。很少有人告訴我們要接近恐懼,要在恐懼之中熟悉恐懼。有一次我問千野古文禪師怎麼對治恐懼,他說:「我承認,我承認。」但是別人給我們的建議通常都是化解、安撫、吃藥、消遣--總之就是要擺脫掉它。
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這種鼓勵,因為與恐懼解離是我們自然會去做的事。我們習慣性地回頭就跑,只要看到一點恐懼的跡象便驚愕不安。如果感覺恐懼快冒出來了,我們不妨檢查一下自己。這麼做是好的--不是要打擊自己,而是要培養無條件的慈悲心。最令人心痛的事莫過於當下自欺了。
然而,有時候我們真的會走投無路;什麼都瓦解了,再也沒有逃避的可能了。這個時候,最深奧的真理突然一下子變得非常明白而平常--我們是無處可逃的。我們和其他人一樣看見了它--比任何人都看得更清楚。遲早我們會明白我們無法再美化恐懼,它終究會讓我們見識到以前聽過或讀過的教誨。
所以,下一次再遇見恐懼的時候,要認為自己很幸運。勇氣就是從其中誕生的。通常我們都認為勇者無懼,其實勇者只是親近恐懼罷了。我剛結婚的時候,我先生對我說,我是他認識的人當中最勇敢的一個。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雖然是個徹底的懦夫,但是碰到問題,事情總是照做不誤。
關鍵就在繼續探索而不要逃避,縱然發現某些事情不是我們想像的那般,還是照舊探索。我們會一再地發現事情根本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世上沒有一樣東西和我們想像的一樣,我可以非常確定地這麼說。「空」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正念、恐懼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慈悲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愛、佛性、勇氣,這些都只是密碼,真正的意涵我們心裏並不明白,然而我們都可以去體驗一下。我們一旦能靜觀事物的崩解而絲毫不逃避當下,我們就能明白這些密碼是直指人生真相的。

轉逆境為喜悅-與恐懼共處的智慧
內容以藏密體系中的《阿底峽修心七要》,以及寂天的《入菩薩行論》中的四無量法為基礎,用現代化的詮釋技巧呈現。
作者首先告訴我們要修持菩提心,作者提到:「我們總想掌握那些無法掌握的情況,我們一直在追尋安全感,希望凡事都能被料中,永遠活得舒適而安然無恙。但真相卻是:我們始終無法逃避世事的多變。未知乃是這場冒險之旅的一部分,也是讓我們害怕的危險地帶。」

修持菩提心,作者說到:「菩提心的修練絕不承諾快樂的結局,不過,這個總是想找到安全的『我』--它總想抓住某個東西--卻因為這場訓練而終於長大成人。精神勇士(修持菩提心的人)的修練最重要的主題就是要學會面對痛苦,而不是企圖逃避恐懼和不確定感。」所以作者又說:「只要不逃避日常生活中的不確定感,就能和菩提心連結。」
我們要如何才能面對困境,面對自己的情緒,面對日常生活中不可預測的各種狀況?本書中從瞭解人生的基本事實,學習安住,發友愛、慈悲、喜樂、平等四無量心…作者教導我們其中的修練步驟,行文就如以上各位所讀到的,清澈、平實,幫助身處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經驗每個當下的清明自性,此即謂解脫。

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
《當生命陷落時》是作者從一九八七年至九四年所做的談話錄音,內容包括:我們都需要「慈」(對自己的愛),然後從這裡培養對人對己之痛苦無懼的慈悲心;以及我們要跨進未知的領域,輕鬆看待自己無立足之地的狀況。另外一個主題則是,接受我們平常逃避的東西,消除我們與他們、這個與那個、好與壞之間二元對立的緊張。
張妙如推薦:
佩瑪.丘卓的《當生命陷落時》一書提供了我一個看待事物的好角度,例如書中說:「無常乃是真正的善,春夏秋冬的變遷;白天黑夜又白天;寶寶成為少年,又成為大人,老人,而死亡;…無常永遠是苦樂參半」,「我們所謂的美好生活,通常指的都是我們已經得到的整合…感覺肯定,完整,自給自足,安適,便開心起來,這都算是一種死亡,這裡面沒有新鮮空氣,我們企圖掌控自己的經驗,而把當下這一刻謀殺了。」
又例如:「自我的世界崩解了,我們並不敢安住在那個崩解的狀態中,我們產生了慣性反應,一味要把自我找回來,連自己的憤怒,不快,恐懼,困惑,我們重塑自己那堅實不變的人格…」,「生活中出現了苦…不論我們的反應如何,都只是一些習慣罷了。」
我總是習慣地以為生老病死是苦,我總是習慣地想去維持自己所謂的安定生活,我無意識地否定無常該有的自然,即使是在這一刻,我個人「習慣」的想法做法,仍然無法阻止自己去想追求自己慣性以為的更安適的狀態,因而連帶將過去那些我所熟悉的恐懼,困惑一併都帶回來。
也許有人覺得這本書很殘酷,就像覺得事實是殘酷的一樣,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很溫暖,提醒你看清楚一切,所以你會知道自己該怎麼走,雖然我也還在努力中…

與無常共處:108篇生活的智慧
《與無常共處》是從佩瑪‧丘卓的暢銷作品中採輯出來的精選集,書中包含108篇簡明精要的短文,等於108篇生活的智慧,或者說108篇心靈修煉的教誨。它們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大乘」意味著更大的乘具,能引導我們逐漸脫離自我沉迷的緊縮狀態,進入一個與全人類建立深刻情誼的宏大世界。
書中從最簡單的修行方法入手,幫助我們在生活裡實際應用,培養洞識和覺醒之心。閱讀《與無常共處》的108篇短文,可以將它們觀想成一顆水晶念珠的108個面向,每個面向都透射出清澈而溫暖的光芒,直接照入充滿渴求的心靈。幫助我們時時保持勇氣和善意,揭露內在的珍寶--無限量的友愛、慈悲、喜悅和平等心,敞開心胸面對自己、他人及宇宙萬物。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才是你自己金錢與豐富的源頭

 
你才是你自己金錢與豐富的源頭。
透過感受、思想與意向的運用,你就能在「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任何事物」上成為一個大師。
你的職業、你的投資,你的配偶,或是你的父母並非你富裕的源頭﹔「你」自己才是。

「連接你的靈魂或大我(Higher Self )無限的豐富、打開你自己與較高力量的連結(有時這樣的力量被稱為神、一切萬有、宇宙之心、基督救世主、或是佛陀)、展現並散發出內在寧靜、喜悅、愛、身心愉快健康及活力等較高品質,如此一來,你就成了自己豐富的源頭」。

擁有金錢與事物其實並不如熟練「創造出它們的方法與過程」來的重要。因為一旦你熟悉了方法與過程,你成功、富裕的能力,就不再取決於經濟或是外在的條件,"只要你想要,你就能創造出任何你所要的"。

學習「豐富的創造」就是成長的一個過程,過程中你或許要去「改變自己的想法」,將「自己值得擁有什麼」這方面的信念加以擴大。獲得每件新事物的過程---不管是車子,房子,或是大筆薪水,都會為你帶來新的技能、學習、及使你獲得成長。一旦自己熟悉了這個過程,你就可將自己所創造的金錢或事物當成工具來運用,把它們用在意識的擴展及幫助你更完整地展現自我。

你們的思想之內存在著「實體的物質」,儘管以你們現有的科學儀器尚無法偵測出來。你們或可將「思想」想像成「磁鐵」,這些磁鐵向外來到物質世界,吸引與其內在物質相符合的事物﹔也就是說,這些存於思想中的物質將自己複製成外在形式。舉凡你們身邊的每樣事物,在它存在於你們的實相之前,都僅只是別人心中的一個想法---城市、大廈、住屋、道路、車輛等等都是,這些事物在它們變成實相之前,全都是以思想的方式存在。

你的思想設定了「會創造出什麼來」的雛型。你的情感則增強了思想的動能,把思想自你的內在世界推向外在世界。感受越強,你所想的事物,就會越快地被創造出來。你的意向則扮演著引導思想與感覺的角色,讓你自己能穩定地將焦點放在想要的事物上直到你獲得它。by Orin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競爭

社會鼓勵競爭,並因競爭而繁榮。大多數人都是用別人的眼光來看判定自己。在多數情況下,獲得別人的承認是主要的動機。

競爭的基礎是什麼?是尋求卓越,還是不滿足的感覺?
競爭必然是意味著要做得比別人更好。因此,那個別人便是一個參照點和衡量的尺規。如果我們將別人的財富、地位、業績或懲戒當作一個參照點來衡量自己,我們能夠快樂而平靜地生活下去嗎?競爭的後果,不就是滋生妒忌、貪婪、衝突、仇恨;自私、詐欺、狠毒,以及最終形成焦慮的內心,失去滿足、平和和幸福嗎?

如果今天我在一定的時間內跑完一百公尺,而明天我試圖在此成績上再提升一點,那還算是有意義的,因為我的目的是自我改善與自我提升。在我看來,唯有這種自我提升的過程,他的挑戰性與複雜程度及對體力與心理的要求,才是給我的內心帶來興奮、快樂、滿足與平和。
惟有我之所有,而非你之所無,才是我的滿足感與幸福感的來源。

社會鼓勵競爭,並因競爭而繁榮。大多數的人都要用別人的眼光來判定自己。在多數情況下,獲得別人的承認是主要的動機。社會注重外表,因競爭能夠帶來繁榮而加以鼓勵。社會制定了一整套競爭的體系,掌控著競爭的規則與制度,提倡正當的競爭,壓抑不正當競爭。

然而,我們在這裡所關心的是競爭的心理定勢問題。鼓勵與建構這種心理定勢的,是我們的教育機構、作為父母和焦屍的我們自己,以及在兒童生活中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其他成年人和職業教育者。這種競爭的心理定勢,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不正是滋生不滿、妒忌、衝突、仇恨與戰爭的嗎?

最終,我們是尋求幸福與平靜的生活。我們每個人取得這種生活的方式都各不相同。我可能只需要欣賞大自人的美麗,聆聽小鳥的鳴叫,就能夠得到幸福。我可能不需要成就「偉大」的事業,就能夠感覺到心靈的滿足。在我的內心可能已經充滿滿足和平靜、無私和仁愛時,難道我還需要麻煩別人和自己,全力投入到那瘋狂的競爭中去嗎?

從最終的意義上來說,我活著是為了我自己的幸福、滿足與平靜,不是為了某種想像中的、那種被無知的人群塗上了輝煌色彩的成功理念。我的軟弱、無助和易受欺騙,曾使我經常不能抗拒社會承認與褒獎的誘惑,而成為社會調節的犧牲品。然而,我深刻而徹底地認識到:我的平靜與滿足,並不基於任何外部的標準、佔有物、競爭、社會承認或成功。分享與關愛是我的特權,如果競爭干擾了我的平靜與滿足,我就會無怨無悔的放棄競爭,獨自前進。by deeply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普通的盲點


不管我們多麼聰明,多麼有學問、有經驗,具備多少自我感知與謙卑,有一個普遍的盲點。這個盲點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太微妙、太強大了。這似乎是我們生命中的颱風眼。

每一個人生命中的颱風眼,可以歸結為兩個詞:「我」就是所有的雄心與成就、成功與失敗、權利與貧乏、愛與恨,以及生活的話劇中上演的一切非常節目的根源。當這個自我形象與客觀事實相符合的時候,就有著平衡、健康、智慧與成功。當這個「我」不接受客觀現實的時候,就有的痛苦與悲劇。

顯然,統治我們生活的「我」的感覺是隔離的和惟一的。每一個人都稱自己的軀體為「我的」。這清楚地表明: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僅僅是軀體。然而,由於長期存在著一個根深蒂固的、揮之不去的默認,即「我就是軀體」,在這導致了隔絕、恐懼與衝突、仇恨、痛苦、焦慮、懷疑、貪慾等等。產生這一切的原因在於:軀體是局限的、隔離的,容易受傷、得病和死亡的。

生存是壓倒一切的本能和專注的主要焦點,並伴隨著痛苦與歡愉、快樂與悲哀,以及「我」與「我的」軀體的關聯與識別。這些觀念是自然的,如何呼吸那麼自然。但是,從終極的意義上說,它們完全不真實。我們與全人類和整個生命世界之間並沒有固定的屏障,而僅僅是惟一的軀體識別的錯覺,這種「我即是軀體」的錯誤觀念,變成了我們之間的恐懼、分裂、苦痛與仇恨的源泉。

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這一切都在發生,在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丈夫與妻子等之間發生。你可以在社會上看到,衝突發生在「我的」宗教與「你的」宗教,發生在「我的」民族與「你的」民族, 發生在「我們」與「他們之間」。但所有這些都只是「我」與「非我」的基本隔絕的複雜的延伸。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基本的隔絕,只是一種先天產生的,並在後天得到錯覺的加強,因我們沒有細加審查與探究,便根植於我們心中。

然而,或遲或早,你都必須進行這種「我是誰」的自我質詢。或遲或早,你都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生活中總有順利與挫折、成功與悲劇、歡愉與痛苦、快樂與悲哀、欣喜與劇痛。因此,為了我們自己的理智、健康、學習與成長,更為重要的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心境平和與永久的幸福,我們必須探究並粉碎隔離的幻覺。這樣做的最大的恐懼是自我消失,似乎好像是跳入了永恆的泯滅中。但是,事實正好相反,如果你成功地衝破了自己與其他生命世界的屏障,你便有一種同一感,認同了整個生命世界;在這實際上就意味著完全沒有恐懼、仇恨與衝突,而不管外界環境如何。換句話說,你根植於無盡的幸福之中,而這就是你的真實本性,是不言而明的,是自生自立的,就像呼吸一樣單純、自發並延續不斷。

你有沒有體驗過微妙的、貫穿始終的隔絕卑微狹隘的自私,微妙而不可遏止地出現,在我們所有的關係中製造出衝突與動盪,從純粹個人的親密關係到似乎高尚的關係?這種自私、這種佔有的感覺、這種隔絕與惟一的感覺、這種喜好與嫌惡、眷戀與憎恨的感覺──所有這些,這些觀念的阻隔,全都植根於自己與別人、、自己與世界之間。這個基本的、揮之不去的隔離錯覺,卻僅僅在感覺的層次上是真實的,而在生命的整體存在的層次上,卻有重大的錯誤。

例如,不參照別人或事物,甚至不參照你的名字與外形,你能夠解釋你是誰嗎?沒有名字與外形,就沒有定義;明有定義,就沒有衡量;沒有參照,你的自我身份、你的生命的根本基礎就是無法解釋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作為「我」的延伸或佔有物,都有一種參照「我」的意義。這就產生了永恆的悖論與驚奇,這就是生活與生命世界的最大意義。最終,所有的悲哀都是自作自受;束縛的感覺與局限,以及隨之而產生的悲哀,都是自己創造的。

現實是客觀存在的,生命是客觀存在的,永遠如此。我們對於客觀事實的知覺,可能令我們快樂或不高興、踏實或害怕。知覺與感知的內在,創造並選擇了現實的代表,並以觀念的形式,以思想、言語和形象的形式,呈現給每一個人,而個人的則會表現出歡樂或悲哀、愉悅或痛苦等的反應,事實上,是個人通過知覺與感知,輔以生活提供的外界環境,創造了自己的現實。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主體客觀僅僅在相互的關係之中存在,在似乎二元的現實中分別給對方賦予意義和解釋。然而現實生活卻不可測量的,是歡樂與欣喜的。這正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畢生追尋。

它不在別處,因為我們便是無盡的愛、歡樂、和平和欣喜。by  deeply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可以沒有承諾嗎?

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瞬間,掌握著並無情地困擾著我們的,是一種自我的意識。

我能有真正的愛情而無須承諾嗎?如果我沒有完全徹底的奉獻,沒有在肉體、心理與精神等各方面的奉獻,我能有真正的愛嗎?我不能一時突發奇想,追逐一個稍縱即逝的幻覺,然後欺騙自己與別人嗎,為自己已經愛上了。愛情僅僅是一場遊戲,一種沒有承諾的消遣方式嗎?

愛情不是隱含著完全的承諾,發是永遠在一起同甘共苦嗎?當然,愛情不能勉強,承諾也不能勉強。我們不能勉強讓自己做出承諾,並稱之為愛情。任何一點強迫的成分,不管是基於負罪感、責任或權威,不管是出自於自己內心還是別人的內心,都不可能在無愛的地方創造愛情。事實上,強制正好是愛情的對立面,它的出現預示著愛情的離去。強制是無用的,一時的心血來潮也是膚淺的。因此,我認為:真正的愛情隱含著自發的完全的承諾。

完全的承諾不容許任何藉口與例外,諸如社會的認可,一時的奇想,偶然的放縱等等。當然,疏忽與錯誤;艱辛與困苦總是在考驗著真正的愛情。然而,真正的愛情總是伴隨著巨大的勇氣、徹底的真誠、異常的自律與克制,以及完全的承諾。這些都不可能通過有意識的行動或外在的紀律與控制來實現。完全的承諾只能作為真實自我的表達、自發地從心底產生。

外在的紀律對於規範我們的日常生活,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隱藏的怪獸潛伏在我們心中,它在尋找一個失去警覺的瞬間以便劫持並顛覆我們的良好願望。在許多時候,美德可能只是機會的闕失。因此,儘管外在的紀律與秩序是重要的,但它們還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頭腦必須很清醒。我們的頭腦與內心是否完全沉浸於泉水般永不枯竭的愛、歡樂與滿足,這才是最重要的。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打破這樣的幻覺,即我們的幸福存在於外部感官的愉悅,即肉體、心靈與智能的刺激。沒有人否認這些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我們的肉體、心靈與只會確有必要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們的作用與範圍都是有限的,它們的力量與愉悅也是有限的。我們所有的人都自然而本能地、自覺或不自覺地尋求永久的幸福與歡樂。不管知道或不知道,我們的每一個腳步、每一次呼吸,都在追尋著這樣的幸福與歡樂。

這樣的追尋沒有止境,心路之旅沒有盡頭或終點,除非我們再次回到自己內心的最深處,超越我們對於外部世界與我們自身的片面的感知。
我們必須以完全的靜默與專注,以無聲的思想或行動,退回到自己的內心。在那完全的靜默中,我們超出了思想、言語和行動的範圍,超出了光亮與黑暗的範圍,超出了歡愉與痛苦、快樂與悲哀的範圍,只有這樣,我們的內心深處永不枯竭的幸福感便會顯露出來。與心相聚,永恆的愛將會凱旋;與心擁抱,整個生命世界都會展現其光輝與同一。這種歡樂是所有美德的泉源。在這種聖潔的、崇高的、純粹自發的幸福感之中,所有的疑惑和恐懼都將永遠消失,我們的生命與心靈都將放射出光華。

正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自我,才是完全的愛與、完全的無味與犧牲的根源。因此,在我們所有的勝利與悲劇之中,在我們所有的艱辛與困苦之中,讓我們總是退回到這種靜默,轉向這種無盡的力量與智慧,那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自我。我們必須做的一切,就是停止緊張,停止努力或奮鬥,這種奮鬥來自恐懼與焦慮;凌亂的推理、扭曲的知覺與混淆的思維。

順其自然並保持沉默吧。我們頭腦中固有的、關於事物應該如何的理念,無休止地困擾著我們。如果我們趨向預定的結果,這又會使我們的生活在悲慘與恐懼之中。為什麼我們要傷害自己?為什麼我們一再的跌倒?為什麼我們要掌管生命的重負,並以此來欺騙自己和無情地折磨自己?難道我們的心是按照我們的計畫來跳動的嗎?難道我們的身體器官是根據我們的意願運行的嗎?難道我們的呼吸動作是按照我的指令完成的嗎?

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瞬間,統治哲並無情地困擾著我們的是一種自我意識。這種意識就是一個個覺得「我」,是想像出來的一個片段,它帶有一小團的物質──及軀體──的獨特個體的幻覺,這是我們所懼怕的幻覺,但卻還要稱之為「我」。我們為此困擾,被帶到災難的邊緣,被帶到痛苦的極限,因為所有的迷宮般的名字、邊嵌、符號、形象,都與這一團不斷變化的物質──及軀體──相關聯。即使我對我的自我意識一點控制力都沒有,但我還得稱它為「我」。

在這種「我」的幻覺中,我構造了自己的生活。我是多麼盲目!是什麼東西不斷地遮住诶的雙眼?我每一個思想、言語和行動是怎樣不斷地增強我的錯覺?我對真實理念與完美理想的努力尋求,怎會像針刺一般,越來越深地紮入我的肉體?愛情為什麼會如此痛苦?為什麼真正的愛情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我只有問題,沒有答案。

我的所有答案,所有的真知灼見、智慧、見解與理解,都在我對內心真實自我的完全而無條件的認知。這是我汲取力量的地方,我的呼吸都這裏汲取力量與節奏,我的心跳在這裡運行。在這裏,一切都被完全否定,惟有無限的愛、歡樂與自由。在完全的虛空之中,我的完全回歸的心被充滿,再充滿。我有更多的愛、歡樂、寧靜與滿足,有更多的欣喜與幸福感超出了我的需要。我完全沉浸在愛情的幸福之中,被我自己完全的承諾所征服。我不再尋求身外之物,因為永不枯竭的財富就在我自己的內心。by deeply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自己「我是誰」?

變化只有在對照一個不變的最深層次時,才能被體驗到。

正如一部電影,只有投射到一個不變的背景上,才能觀看。

我們所有的思想與行動,都是由一個隔絕的「自己」默認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所有的活動與行動,都有一個「我」。誰也無法說出這個「我」事實上到底是誰或是什麼。當然,我將這個「我」與我的姓名、血統相關聯,與我的家庭、學校、朋友、情人或配偶、子女與孫輩等相關聯。我將這個「我」定義為所有這些關係,並參照日期與時間、事件與記憶。然而,這些僅僅是我自覺或不自覺地記得並認同的。記憶的堆積,裝飾與標籤,觀念與信念,喜好與嫌惡,恐懼與希望的堆積……,所有這些,凝聚成一點,就是「我」。然而,這些真是「我」嗎?除了重複與習慣的力量、心靈與肉體模式的力量,這些在我的生命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嗎?

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經常需要放棄一些舊的觀念、思想意識、信念與人際關係。我們的生活楚瑜不斷的運動中,因為我們在不斷地變化、改變,因為我們在學習與成長。在這樣的學習與成長中,我們真的開始看到「我」的虛幻本性了嗎?有一種不變的、持續的感知,那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自我,也就是對我們生活中的,包括是世界上的和我們內心的、變化的體驗之根本基礎。這是不言而喻的。變化只有在對照一個不變的最深層次時,才能被體驗到。正如一種我們心裏的放映機似乎正在將不斷變化的影像,投射到我們不變的感知的背景上。這些不斷變化影形象就是我們的感覺、知覺與思想。

然而,我們卻將自己與內心深處的自我分隔開來,與我們無限的、渾然一體感知分隔開來。我們將自己依附於一個自我形象,就像一個濃縮各種觀念、表象與記憶的倉庫。這種隔絕感產生於自然,產生於我們感覺的局限,產生於我們出生的力量與條件。它在後天得到加強,因為我們的社會調節與教養,是基於一種獨立的「自己」的觀念。從日常肉體的意義上說,這種「我」與「非我」的兩極是不可避免的。

肉體的分離至少在表面上是一個事實,在日常感知的感覺模式上是這樣。我們心中的世界也同樣是獨特的,對於每一個人也是分離的,至少在表示上是這樣。在智力上,我們的思維定勢與社會調節的透鏡,決定了我們對現象進行體驗與理解的起點。我們心智的理解基於隨意的「脫離」,理解與分析無須包括我們自己。所有的感覺、知覺與思維,全都默認了一個獨立的正在感覺與思考的實體。難道我們這種理解的基礎是真實的,或這僅僅是難以清除的幻覺?難道我們頭腦中的預想,不斷地基於感覺的輸入,也只是幻覺?難道我妹以致力的脫離「脫離」去觀察與我們相分離的一切,也都是繁雜的混沌?難道這個「我」,最終也只是自己想像中的一個片段?這個濃縮的晶體,也就是我們靜態的自我形象,是有限的地自我身份,難道就不能融入在我們真實的自我感知的浩瀚海洋中嗎?

我們所有試圖理解與解釋的努力,都牽扯到脫離,都喚起「我」的幻覺。我們所有的概念、理論、教條與信念,都喚起「隔絕」並尋求聯合。然而,所有的尋求不正是增強了尋求者的「隔絕」觀念嗎?我們的喜好與嫌惡,朋友與敵人,愛與恨,全都基於「我」。我們能夠實現信念的非要,超越思想的局限,超越自我挫敗的奮鬥模式嗎?我們能夠解智慧存在於不逃避嗎?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已經在一個洞裡並停止挖掘了嗎?我們的心能夠面對虛空與不確定性嗎?我們能夠鼓起勇氣離開已知,直面未知嗎?

我們的關注與意圖,是在沒有「我」的觀念下理解自己的鑰匙。我已明確而堅定的意圖,以完全關注的焦點,來理解內心深處的自我。我體驗自己的所有感覺、感情、思想、活動與反應。在所有的行動與反應中,我問自己:誰在行動,誰在反應?我感覺到氣憤,我體會到自己是氣憤的。然後我們自己:誰在氣憤;我們聚焦於自我質詢,聚焦於回答這個根本的問題:我是誰?每一個瞬間,在我們所有的行動、思想、感覺與感情中,一個分離的「我」的虛幻性變得不言而喻。我們作為整個生命世界的一元的真實本性的實現,並非通過奮鬥、努力、方法或技巧、邏輯或推理、希望或恐懼、愛或恨。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事實的自發啟事,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基礎,是我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片落葉、每一次日落的自發的覺醒。這超越了所有一切尋求與奮鬥,實現了我們原本的自我。by deeply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正在否認自己的完美嗎?


我們的一生仍然是在與早年習得的觀念的束縛進行著鬥爭。我們仍然保留著那些習得的指令的紀錄,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我們是否經常將自己貶的太低,用習得的謙虛觀念限制自己的表達嗎?作為例行的習慣,虛心可以是真實的嗎?作為行為的標準,謙卑可以是真誠的嗎?在我看來,謙卑與虛心是一種生存狀態,是一種對於整個生命世界的隨時自發的接受。在自發的理解中,我們認識到:除非我們是虛空的,否則我們能被充滿。因此,我們不斷地清空自己,拒絕被某些觀念、教條與信念所束縛。

然而,我們,甚至是我們當中最優秀的人,是否已經被虛心與謙卑的習得觀念束縛住了?我們堅稱自己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這是不是一種掩蓋傲慢的面紗?我們將自己禁錮在習得的完美的心理定勢之中,無法達到的完美,這不是在損害自己的幸福與潛能嗎?在追求高貴理念的過程,我們是否已經成功地欺騙自己,我們是否相信完美存在於空間與時間的某個地點,或存在於某個遙遠的人的身上,不是在這裏,也不是在現在而是在這個人身上或在我身上?我們是否害怕這個想法?

受到生存本能的驅動,受到我們對於社會承認的需求所驅動,我們是否正在在做為生存的一個必要條件俗套?我們是否正在接受對於自身完美的否定,並把它當作一種存在於空間與時間的某個地點,和一種僅僅存在於某個偉大得無法形容的人身上的完美?我們將限制性的觀念當作真理?此時此地,否認完美事實的理念像金色的鎖鏈,它是否束縛著我們?我們是否不斷地將完美看成一個目標,實現它需要用極大的努力、非常的技術和練習,並且要有高明的老師?

此時此地,雖然我有弱點與不足,也衝突與局限,我能夠允許自己認定:在片刻之內,在此刻之時,完美存在於我的內心,而不管表面上如何的不完美嗎?我的心靈是否足夠開放,能夠接納、考慮這種可能性?我是否已經用習得的完美觀念,在事實上封閉自己的心靈之窗?

我們每一個人都經過了童年的依賴狀態,經過了對於認可、愛與關心及自身生存的需求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將愛和權威的來源,視做已被我們接受為神聖真理的來源。不經意間,隨著我們的運動能力,思維與行動力的日益增長,我們檢驗了許多流傳下來的觀念。

這其中許多已經被拋棄了。我們的一生仍然是在與早年習得觀念的束縛進行著鬥爭。我們仍然保留著那些習得指令的紀錄,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們有一個習得模式的資料庫,有思想與行動的模式,有評價與分析的模式。一言以蔽之,我們多數人還都陷在一個受調節的感知的囹圄之中。

在這個生活、學習、關愛、笑與流淚的過程中,在這個不可遏止的時間流動中,我們曾經停下來審視我們的思維的框架嗎?是否我們整個思想的結構,都可能是建立於某些基本的論斷,而這些論斷已經被確定為絕對真理?是否我們的整個思想、整個價值與信念體系,全都建立於那些可能是錯誤的論斷之上?我們是否曾經被提醒過,不管次多麼模糊地提醒過這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否會讓我們感到驚恐?我們是否願意面對自己的恐懼?在我們尋求真理、尋求理解的過程中,我們是否願意面對未確定的和未知的事物?

在遭遇未知,審查並不斷改變自己的觀念,在不斷保持包容性、思想與記憶沒有固定模式的時候,我們是否曾經接納過這樣的可能性,即此刻的我們,儘管處於表面上的不完美之中,儘管有眾多的稜角與粗糙的邊緣,儘管有笨拙和醜陋的外在,卻可能是超乎想像的完美?此時此地,我們是否願意考慮我們自己是完美的?難道謙卑與虛心的假面具,正在變成一座無能與自我否定的囹圄嗎?

人們已經教導我們去追求美德,我們有經常拒絕我們學過的東西,用一種觀念代替令另一種觀念,通過創造或用擁抱另一種觀念,來對我們早年得埋藏的最深的觀念,永遠都沒有被審視過,它避開了我們自己的感知?我們是否正在盲目地遵循哲不太易被理解的觀念,遵循這些從當年未受質疑的權威流傳下來,並強加於我們頭腦中的理念?

即使我們不是其他人的觀念與價值體系的權威,我們是否被自己的恐懼所束縛,懼怕一個真空、隱匿的空虛的不確定,而缺少最終的答案?最重要的問題是──此時此地,是否我們自身完美的可能性似乎接近於不存在?我們是否已經被牢固地所在一種並不存在的完美理念之上?

從根本上說,我們是有感知,這種感知比我們的軀體、心靈或智力的變化更長久。從根本上說,我們是每一次內在體驗的體驗者。我們在根本上就是那不變的感知,它使我得體驗與經歷的持續成為可能,從而又使對於變化的理解與體驗成為可能。在這樣基本的生存狀態中,在我們原本的生存狀態中,美與醜,和平與戰爭,善良與邪惡,相關地、難解難分地交織在一起的極端,形成了我們物質生活的特色,這卻僅僅是吸引我們眼球與心靈的細節,是易對我們尋求真理的心智造成混淆的觀念。而正式在這些習得觀念的畸形禁錮中,我們可能在事實上否認,並放棄我們本來就擁有的完美。by deeply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滿足導致發現

人們進步的最大動力,經常都是直接來自於強烈的不滿足感。

人們進步的最大動力,人們的行為模式與注意力的最大改變,從知覺到浩瀚感知的突破,經常都是直接來自強烈的不滿足感。這不是一種膚淺的、習慣性的不滿與抱怨的心理定勢,不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普遍錯覺。能夠導致知覺突破的不滿足,是一種深刻的、灼熱的、吞蝕一切的不滿足感,是對於淺薄,對於機械反應的生活方式與盲目的積蓄的不滿足感。這可能是一個新的視窗,讓我們瞥見新的機會、新的真知與新的生活方式。然而,這樣的時刻總是不經意間悄然流逝,你又會回到習以為常的生活軌道中去了。這樣,最重要的是隨時徹底地注意與體驗自己以及週遭的環境。在這種完全的注意中,存在著發現真實自我令人欣喜的可能性,存在著超越所有隔絕的屏障,存在著超越所有限制的觀念。

如果你僅僅是淺顯的不滿足,你會很自然地將自己的悲慘怪罪於環境,怪罪於某人或某事,你總有一種現成的解釋。我們以這種擁抱己知的就習慣,排除了未知的吾知的無限可能性。你的恐懼、焦慮、危機感與自我保護意識,全都使你的注意力只向外界,停留於膚淺的不滿足感的惰性與悲慘之中。

但是,如果你能夠讓這種不滿足的感覺存在於心中,不反應,也不回擊;如果你能夠以徹底的注意體驗它,你就能夠感知內心被禁錮的光華,竭力尋求掙脫你苦痛。你就能看到:實際上,每一個人都在自己造成的奴役狀態中躑躅不前。過去的精力與記憶的模式,驅動著我們沿著習以為常的路徑,尋求已知的安全。然而,被禁錮於慣常模式的單調,以及隨之而來的膚淺的不滿足感形成了一個怪圈。陷入這個怪圈之中,我們的生活便失去了發現的快感與欣喜,我們變成了自我的一個膚淺的陰影。

要掙脫調節的反應,要在天真和自發的狀態下生活,要獲得愛與歡笑、探索與真知、深遂與發現,你必須在不滿足的片刻中體驗與存在,不要尋求解釋,不要責怪外界。在這樣的虛空之中,存在著接納新發現的可能。在這種產生於深刻的不滿足的完全接受中,你時刻準備著接受未知的神奇。在這種產生於灼熱的不滿足感的徹底虛空之中,你能真正地接受自我發現的欣喜。這是一個奇怪的悖論。在我們最大的虛空狀態中,我們能夠接受最大的欣喜。顯然,不滿足具有最大的重要意義;它是一個通向新的自我發現的浩瀚可能性的視窗。

你經常會尋求逃避由於不滿足而產生的虛空。你通過移情或沉湎而逃避。你可能打開電視機,觀看電影,閱讀書籍,吃零食。你甚至可能抽煙,喝酒或尋歡作樂,以便消除虛空即將帶來的痛苦。然而,你能夠允許自己存在於靜默之中,不採取行動或反應?你能夠允許不滿足與虛空駐留於心,深化乃至包圍自己嗎?你能夠允許它保持一種完全靜默的與體驗的狀態存在,以體驗這種深刻的、灼熱的不滿足,以及與之相伴的徹底虛空的可能性嗎?你能夠僅僅存在於那種虛空,允許它的存在,不抗爭,也不逃避嗎?

如果你能夠這樣做,你將會驚奇地發現隱含於虛空之中的異常豐富的可能性。在深刻而灼熱的不滿足中,有著新的發現、新的意義、新的真知與歡樂的可能性。

顯然,生命世界浩瀚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全新的愛、歡樂與真知的自我發現的可能性也是無限的。每一個人生來就是要掙脫已知的束縛,每一個人都在以獨特的方式,尋求永恆的無限幸福。然而,通往這種發現的門可能被似乎虛空的薄紗所遮掩,並且可能存在於一片未被探索的坎坷之外。

因此,我們不要害怕自己內心的虛空與不滿。相反,我們要給予自己一定的空間與時間,來探索這些可能性,以及它們可能為我們開啟的門。新的發現之喜可能經常帶有出生的陣痛,以及斷絕舊的深刻觀念、幻覺與身份的劇痛。自我發現的欣喜可能伴隨著內心的劇烈矛盾與鬥爭。然而,如果你真正渴求平和、同一與無盡的歡樂,如果你自身存在的內心奮起反抗那些淺薄的感覺、情感與思想,渴望徹底的感知與自由,你將有力氣與勇氣來面對徹底虛空與劇烈動盪的可能。

在那徹底的虛空之中,當你完全清空了自私與隔絕的殘餘,處於純粹的質樸、天真與接受之中,你將充滿完全無調節的感知的欣喜,並得到自由。by deeply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是一面鏡子

生活不斷地給我們提供機會,讓我們體驗與學習自己的環境及其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體驗與學習我們自己。

環境的變化怎樣影響我們?他經常暴露出我們機械反應的局限,暴露出我們本來面目:恐懼、危機、孤寂、焦慮、冷漠等等。既然我們通過適應某種環境而調整活動,既然我們在適應中能夠更有效地生存與工作,既然恰當地適應環境,能夠成功地駕馭在環境中運行的力量,我們便是硬了。我們的適應是有效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在機械地、習以為常地做出反應。我們變成了高效的機器。


在可以預見的形勢下,我們調節的反應不斷地重覆著,甚至這些反應可能相當有效,具有可預見的行動以及可預見的效果。然而,如果我們的環境僅僅在幾個小時之前發生變化,如果我們進入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我們真正的心理狀態、我們的長處與弱點、才能與局限、脆弱與短處,就會變的顯而易見。

如果你飛在一個新的程式,準備住在一個陌生的新環境中,要會見從未謀面的陌生人並與之互動,沒有熟悉的親朋好友的支持,形單影雙,所有的支撐都沒有了,此時的我們便暴露出我們本來面目。就像一個富人發現自己破產了,或者再買下一件昂貴商品時,發現自己的錢包被偷走了一樣。那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是一個轉捩點。在那一瞬間,我們真的只剩下自己內心的資源與力量。

生活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其中一種機會,辨識環境的變化,包括計畫中的或者計劃外的變化。我們在情感上對於別人的依賴,我們受保護的生存、埋藏的恐懼與欲望,對於空虛與孤寂的秘密恐懼和被社會上一氣之後,只能與自己的呼吸與思想共同生存的恐懼,是我們所有的人都不能承受的巨大挑戰。這很有可能在沒人注意的不知不覺中發生,因為我們的生活是關係的網路。

不經意間,我們往往以愛為名,卻以發展依存關係和相互滿足為實。這種依賴會變成一支拐杖,有時會被粗魯地奪走。生活嘲笑我們,看我們敢不敢憑藉自己雙腿的力量走路。或遲或早,生活總會像我們顯示:關係的網路;庇護的絲繭;親友的支持、物質的舒適與便利,全都是一些可以被粗魯地奪走的柺杖。環境的力量可以逼迫我們汲取自己內心的力量,動用並駕馭生命的備用資源,汲取我們內心深處無限美德的源泉。只有我們這一小團物質的身分所產生的幻覺,它的表象與觀念,才會成為我們直面全新挑戰的障礙與摯肘。
我們的機械反應,思維與行動的固定模式,我們的虛榮與自我完善的幻覺,表面的自信,深藏的恐懼與焦慮,一旦開了熟悉的環境,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之後特別是在形單影雙,沒有外在的支撐或支援的時候,便會讓我們顯露出自己的真面目。這些場合可以成為一個機會,讓我們非常深切地體驗自己,認識自己的脆弱、隱藏的弱點和不願意承認的恐懼感與壓抑的欲望。

然而,你必須非常注意自己的感覺、思想與情感,才能認識自己,才能在那一刻看輕自己。我可能是恐懼的,孤寂、危機、空虛的,我害怕自己直面對自己的空虛或渺小,邪念或怪異。我必須非常注意,徹底地體驗自己,不要壓抑或否認,不要轉移或代替,不要反思、理性或解釋,不要逃跑或躲避,也不要採取征服的行動。在完全的靜默中,我必須時時刻刻注意真正的自我,隨著變化中的環境揭示出我的弱點,這向我提供了體驗與學習和改進與糾正機會。

面對內心深處的觀念與恐懼、偏見與虛榮,我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助。生活不斷地給我提供機會,讓我們體驗與學習自己的環境及其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體驗與學習我沒自己,體驗那不斷變化的軀體、心靈與智力的流動。對於未確定的與未知的恐懼,對於空虛與孤寂的恐懼,以及那自發的、無時不在的、內心深處的感知,我能夠直面對我的恐懼,接受我的否定,承認我們無助與渺小,體驗我的弱點與脆弱,認識到我所習得與積累的觀念的侷限性,感覺到我的痛苦並保持靜默嗎?

在那完全的靜默心中,在罵徹底的自我感知、體驗與關注中,我將發現哪永不枯竭的力量與美德的泉源,那無盡幸福、滿足與歡樂的泉源、無限心智與能力量的源泉,及內心深處的自我。在那裏,在我的天然狀態中,我將體驗到隔絕屏障的消除,感受到整個生命世界同一的欣喜。by deeply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享自我發現的快樂

在追求無盡的遙遠目標的同時,學會在自覺與純真的歡樂中表達自我。自發地走近別人,就是真正地走近自我。

活著就要分享,分享就是豐富自己與別人。真正的分享,必須是從自己內心深處出發,主動接近別人,並且沒有考慮到外來的獎賞;必須是自發的傾吐,傾盡我們之所有的。在這種自發的內心傾吐過程中,存在著真正的創造性與欣喜的感覺。在完全傾盡之後,我們的內心充滿了不可理喻的平和。

我們內心深層經常鎖閉得如此緊密,以至於無法向另一個人開啟。恐懼、危機、憤怒、焦慮、拒絕、狐疑、混亂……,所有這些以及其他情感凝聚在我們心中,時間之長無法想像,情感緊閉地鎖閉著別人根本看不出來,而我們自己則趾高氣揚且表現出冷靜而自信。只要我們還在這樣地遏止最深層的情感的自我表達,我們仍將蹣跚於經年積累的悲哀重負之下。這種悲哀是對歡樂的窒息,是對創造的阻塞,是對光華的禁錮,這確實代表了生命本身的衝突與悲哀,代表了分繁複雜的生活的內在本質。

在自發的傾吐中發揮你的創造性,就是發現自己內心無盡歡樂的潛能。這種歡樂並非基於承認與獎賞,也非基於親密關係,它不是來自外部的快樂,而是從自己內心深處表達出來的欣喜。從自己內心深處表達並分享就是在品嘗自我發現的快樂,因為無盡的歡樂是我妹的真正本性,是我們的真實自我。
在每一個可悲的重負下面,在每一個痛苦記憶的後面,在每一個冷漠與殘忍的假面具後面,有著我們存在的根本基礎,其中依然保持著力量與天真的,徹底的感知與自發的歡樂。剝去所有的假面具,拋棄所有的防衛,回歸質樸與天真、獨行與靜默,就能找找到我們存在與徹底接受的心理預期,存在於摒棄與自私與佔有的自我封閉,進而存在於完全的靜默與虛空之中。

誠然,存在於你的真正本性,不一定就能改變你的周遭環境。但是,恐懼與悲哀可以被連根拔除。因為,所有的恐懼都產生於依附,所有的悲哀都產生於欲望與眷戀。當一個人試圖擺脫所有恐懼與悲哀時,他只是將荊棘更深地紮入自己的肉體。所有的努力都會起反作用,因為自覺的努力無法觸動潛意識的心靈底層,因為那裡蟄伏著恐懼與悲哀的怪獸,它們統治著我們的生活。然而,在靜默與沉默中,在獨行與信念中,徹底地接納無條件地關愛並放棄一切時,恐懼與悲哀便浮現在自覺的感知中。澈底的感知,僅僅見證了這些強烈動態的力量在自己心裡的相互作用。僅僅見證到這些,就是感知、真知、理解、安寧、和平與歡樂了。

痛苦、恐懼與悲哀消退並最終消失,留下來的是異常深度的感知,是一種異常的淳樸、明晰與知覺的敏銳,是異常的仁慈、同情和無與倫比的辨別力、超脫和真知。這是無法解釋的神奇轉變。這是超乎語言和概念、想法和解釋的永恆秘密。這不是一個觀念有待解釋,而是一個秘密有待破解;這不是一個技巧有待掌握,而是一段旅途有待走完;這不是一段經歷有待回未予美化,而是一種不斷更新的發現的無盡欣喜。在這種欣喜之中,有著內心自發的傾吐,分享只為其純粹而質樸、富庶與完美的歡樂慶祝,只為自發的自我表達的單純欣喜,這種表達豐富並改變了許多人生。

因此,不妨在追求無盡的遙遠目標的同時,學會在自發與純真的歡樂中表達自我。自發地走近別人就是真正地走近自我。在走近別人的同時,我們觸動了自己的內心。在豐富別人的同時,我們最大限度地豐富了自己。在真正給別人帶來歡樂、希望與智慧的同時,我們也改造了自己的生活。因為,從終極的意義上說,我們是一個整體,其中每一個人都是人類與生命的無盡海洋中的一個漣漪。要發現自己就要超越卑微的依戀、悲傷與恐懼,打破人類之間的隔離與內心的分裂,融入那浩瀚的、深邃的、強力的、同一的無限之愛的海洋,那歡樂與感知的海洋,正是你內心深處的真實自我。by deeply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要怎麼給?
如果有人在呼求你的愛,要你愛他,你要怎麼回應他呢?當然是給他愛嘛!
但是說來簡單,怎麼個給法?這可重要了,也實際多了。

有人覺得愛要有安全感,所以你一定要給他安全感,但是對他們來說要有車子房子很多錢才叫有安全感,嗯,這就是他們對給予愛的看法。

有人覺得愛他就是要給他錢,父母不是會這樣想嗎?所以他們把給錢的行為當成給予愛,喔!還有,愛他就是要跟他做愛,沒錯,這也是一種解讀法。

愛,是這麼的抽象,以致於多數人都用有形的物質來表達它。

沒有人會懷疑愛的特色就是給予,但也許會懷疑愛到底要不要給的有條件,但是,給予的確就是愛的特質。而最好給予愛的辦法一向都是把自己整個給出去!沒錯,上主就是這樣把我們造出來還造的一模一樣的。

所以,有些女人認為愛一個男人就是要把她自己給出去,把她的身體給出去,然後弄得遍地鱗傷。有些人則認為把我珍貴的東西給出去就是給予愛,因為他的東西也是他自己的一部分,把自己的一部分給出去也是愛 。

所以,問題出在哪?同樣是在給予愛,有人給的充滿意義有人則給的受到報應似的。

當然,在於你認為自己是誰? 給予愛就是把自己整個給出去,但是你認為你自己是誰是什麼呢?

你若認為你是身體,你就會把身體給出去,並且希望他以身體來回報你。

你若認為你是個性,你就會把個性給出去,並且希望能夠交換到一個更好的自我。也就是說,你可以為對方改變自己,希望變成他心中理想的樣子,你會允許他來塑造你的個性,因為你已經決定把個性獻給他了,以得到他心中理想的模樣,而你認為這是一個更好的自我。
但是,有些人用關心、微笑、傾聽、友善、體諒、寬恕、來表達愛,沒錯,這種較為抽象的表示方法表示你對你是誰的真相了解的多。

但是,在所有你能給的東西當中,寬恕是最好的禮物,這也是奇蹟課程的重點所在。

因為你給的是寬恕,獲得的是平安。愛,實在跟平安有很親近的關聯。

奇蹟課程學員

Mira 宇宙之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